吕怡然
说起来有点汗颜,读了几十年马克思,竟一直记不住马克思故乡的地名,更没想过要去游览。维京河轮奥丁号载着我们展开为期14天的欧洲文化名城之旅,第11天傍晚,泊于此行的最后一座城市——德国西南部的特里尔,这才“顿悟”,这里不就是卡尔·马克思的故乡嘛!
翌日一早,便跟着当地导游在摩泽尔河畔的特里尔城观光,戴着耳机,听着由维京“小红人”转译的“解说词”,一路追寻马克思的足迹。
特里尔在德国历史上的地位可非同一般。当年,歌德来到这里,对这个德国最古老,又被称作“欧洲十字路口”的城市留恋不已,他写道:“这座城市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特色……这里有罗马时代富丽堂皇的上皇宫殿,有罗马大教堂,有闻名于世的‘黑门’……”此刻,我们就站立在著名的大黑门下。而就在斜对面,一眼望见西梅昂商业大街上一幢两层楼的房子,马克思出生第二年直至17岁离开故乡去波恩上大学,就住在这里。如今,这幢在我们看来绝对是历史保护建筑的地方,开的是一家“EUROSHOP”,就是每件商品售价一欧元的商店。
往前走几步,拐入一个街角,赫然可见竖立在西蒙教堂广场上的马克思雕像。哦,这就是2018年5月,为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中国赠送的青铜雕像。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创作的这座雕像重约2.3吨,手捧书本、正在行走的马克思栩栩如生,据说是按他60岁时的样貌雕刻,连同基座总高5.5米,正与他5月5日的诞生日期契合。团团围着雕像拍照的,大多是中国游客。
导游大概见多了中国人,晓得中国游客的心思,边带路边解说,讲述一个个马克思的故事。走近一座教堂,起先以为要带我们进去参观,不料他对紧挨着教堂的大铁门朝里一指说:“这就是马克思读书的中学。”校门开着,空无一人,我们走了进去,真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黝黯的铜牌上镌刻一段德文,翻译器也“看”不明“道”不清,似乎是记载着1591年至1635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1830年秋天,未满12岁的马克思到这所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就读。望着一间间教室,想象着当年马克思在这里苦读的情形,回忆起他17岁在此撰写毕业论文《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结尾里一段脍炙人口的文字:“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出的牺牲……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这,是不是可以说就是马克思的初心呢?
继续往前行走,突然导游让我们注意观察路口的红绿灯,大家一看就乐了!呵呵,红灯亮起,闪出大胡子马克思张开双臂站立的姿势;绿灯亮起,跃动着大胡子马克思快步走动的卡通人像。看来那么严肃的德国人,真不乏幽默和噱头,让自己举世闻名的老乡在他的故里、故居的街道上站岗、指挥交通呢!
穿过绿灯,就来到幽静的布吕肯街,10号就是马克思的出生地。事实上,马克思在这幢建于1727年的巴洛克风格三层楼房里住的时间并不长,全家在他一岁多时就搬迁了。几经坎坷,这里才成为如今的“卡尔·马克思故居博物馆”,而故居本身便是其最大的展品。曾有一个流传甚广的马克思生日的“形象记忆法”:“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主义呜呜叫”(1818年5月5日)。看着门口公告牌上标注的开放时间,有德文、英文和中文;付5欧元购得门票,工作人员会心地笑着拿出一份中文版的导览图和展览内容简介,可以想见来自中国的观众之多。
博物馆展示了马克思从特里尔走向世界的伟大一生及其对全球的巨大影响。去年为纪念他诞辰二百周年,又推出了更为丰富的展品,新看点便是马克思书信手稿和他的座椅等真迹和原物。在第七展室,我们看到了这把来自马克思伦敦住宅的扶手椅子,仿佛可依稀见到他久久地坐在上面阅读、思考。据介绍,1883年,他就是在这把椅子上长辞于世。
观众络绎不绝,静静地驻足、凝视。有几群德国学生在几个展室里席地而坐,默默听讲。我想,无论他们是不是马克思的信徒,却总是能在此感受这位从“特里尔之子”到世界伟人的非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