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女星之死冲击韩国,影响才开始……
第22版:新民环球 2019-10-24
“韩流”文化名片黯然失色 社会“缓冲器”功能失效

女星之死冲击韩国,影响才开始……

雪莉自杀引发韩国社会轩然大波 本版图片GJ

2018年是韩国女星崔真实自杀离世10周年,其家人在京畿道的甲山公园为她举行追悼会

“韩流”文化曾是韩国“软实力”的象征

文/杨震

2019年10月14日,韩国娱乐圈再次迎来黑色的一天——以甜美单纯的形象出道,被称为“人间水蜜桃”的韩国歌手兼演员雪莉,被发现在家中自杀身亡,年仅25岁。

雪莉之死,引起了韩国社会各界对网络暴力的再次重视,然而事件的后续影响仍在发酵之中。

17日雪莉出殡仪式只有亲戚和同事参加,所有葬礼程序都非公开进行。这场低调的葬礼说明,雪莉之死的风波仍在继续。生前雪莉因为个人情感问题和生活方式等,一直饱受争议,网友对她的“恶评”也从未停止过。

多名议员提案设立“雪莉法”,呼吁禁止恶意评论。然而回顾历史,类似的法案也曾出台,但这样的艺人死亡名单仍在继续。

网络暴力愈演愈烈 艺人之死触目惊心

从2008年到现在,韩国艺人自杀人数达到一个令人瞠目的数字:2008年,著名演员崔真实自杀,终年39岁;2009年,26岁的张紫妍自杀;2011年,韩彩媛自杀,终年31岁;2011年,蔡河东自杀;2016年,金成民自杀,终年43岁;2017年,金钟铉自杀,终年27岁;2018年,徐旻佑疑似自杀,终年32岁;2018年,田汰遂自杀,终年34岁;2019年,全善美自杀,终年48岁;而刚刚去世的崔雪莉是今年第二位自杀的韩国艺人。

雪莉去世后,多名韩国艺人在社交网络上发文表示哀悼,其中不少艺人将矛头对准网络暴力:演员申贤俊发文痛斥发布恶意留言的网民是“卑鄙、不露面的杀人犯”,女子组合“女孩日”成员珉娥也发文悼念雪莉,而在评论中也出现侮辱性言论,她表示将针对网友的恶评行为进行起诉。

历史总是重演。2008年10月,韩国女星崔真实自杀身亡,警察认为毫无根据的绯闻和网民的恶意评论是其死因之一。当时崔真实所属经纪公司曾说,崔真实生前比任何人都要坚强,但却很容易受网络评论影响。当时网上对崔真实子女的谩骂声不断,让她受到极大精神压力。

崔真实事件发生后,韩国艺人、市民团体也纷纷发起“善意回帖”等运动,然而韩国网络暴力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时隔十年,艺人自杀不断没有被遏止,反而愈演愈烈。

网络实名难以落实 司法部门面临考验

雪莉之死对韩国社会产生了全面的冲击。首先,雪莉之死让人对韩国文化产业光鲜外表后面的残酷产生反感,将在一定程度上对风靡东亚的“韩流”文化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是对韩国司法部门的考验。雪莉事件发生后,韩国一项调查显示,近7成受访韩国人赞成留言实名。民众希望设实名制的想法不无道理,目前韩国明星可以举报或控告恶意评论者,但效用有限。例如女星宋慧乔近日向警方举报15名网民,警方10月15日宣布起诉其中2名网民,但其余13名网民则因为账号已注销等原因,未能核实身份,令警方暂时无法起诉。

如果有实名制,司法部门自然能更高效率地处理这些个案,但事情没这么简单。崔真实自杀后,韩国也曾搞过留言实名制度,但是最后发现黑客攻击以及外国人注册不便等问题处理起来非常棘手。更加头疼的是,法不责众,当恶评留言太多,法律也不可能一一处理。此前的李胜利事件和前法务部长官曹国辞职事件已经让韩国司法部门在民众中的形象不佳,如果再不能很好处理雪莉之死,届时损害的恐怕不仅是司法部门的威信,更是政府的公信力,这是文在寅政府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最后,韩国的国际形象也可能受到影响。“韩流”文化是韩国的一张亮丽名片,文化产业是韩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产业,也是韩国努力打造国际形象和国家“软实力”的基本支撑。层出不穷的艺人自杀事件令这张名片蒙尘,加上近期韩国在日韩贸易战中被“吊打”,韩国的国家形象因此大受损害。

韩国政府内外交困 文在寅支持率下跌

现如今的韩国可谓内外交困。在外交领域,文在寅政府因为在半岛问题上步子太大而得罪美国,使日本毫无顾忌地发动对韩国的精准贸易战;而中韩因“萨德”问题遭到巨大损害的双边关系一直未能完全修复;日韩贸易对抗逐步升级,最终导致军事情报互换协定这样的合作机制都被终止;俄罗斯派出军机编队飞过韩国的防空识别区,韩军战斗机鲁莽发射300多发炮弹让韩俄关系也陷入冰点。韩国从未陷入这样的外交困局中。

在内政领域,文在寅也遇到了大麻烦。媒体披露法务部长曹国女儿入学涉嫌伪造文书、家人涉嫌投资私募基金避税等问题,掀起巨大舆论风波。最终曹国罢官而去,却留下了巨大隐患——不仅文在寅被迫道歉,支持率只有41.4%,较前一周下跌3个百分点。且执政党的支持率也创下新低。

雪莉事件发生后,韩国政府匆匆推出“雪莉法”,然而是当初阻挠网络留言实名制的那些因素统统没有消失。如果“雪莉法”将来宣告失败,韩国政府将如何避免掉入说什么民众都不信的“塔西佗陷阱”?

韩国社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普通民众生活压力大。这些影视明星的作品是民众排遣生活压力的良好工具,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缓冲器”的作用。然而,层出不穷的艺人自杀事件不仅将这个“缓冲器”的作用下降,还有可能影响文化产品出口,进而影响就业,从而激化社会矛盾。届时文在寅政府又将如何面对?由此可见,雪莉之死带来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相关链接

“文化立国”战略掀起“韩流”旋风

“韩流”现象诞生于20世纪末,是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跨文化传播交流中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韩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其中包括工业化、科技化、城市化、现代化、民主化和国际化等一系列过程,被称为“汉江奇迹”,韩国由一个从二战废墟走出的国家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第11大经济体和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万美元的国家。

在遭受1997年金融危机后,韩国金大中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金大中认为,在21世纪,韩国的立国之本将是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

基于此战略,韩国先后颁布《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等多项文化产业相关法规,以及成立“文化产业振兴院”等多个文化产业相关机构。作为“韩流”的“举国体制”基本架构,为“韩流”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有力的司法和制度保障。

“文化立国”战略重点不仅仅是发展熟知的影视、音乐产业,还包括游戏、电竞、旅游等领域。率先走出国门并为各地观众接受和喜爱的是韩剧,在韩剧敲开出口大门后,韩国流行音乐(K-Pop)逐渐输出到世界各地,引领“韩流”的发展。

从第一代偶像团体H.O.T.到如今叱咤风云的防弹少年团(BTS)、TW ICE、BLACKPINK等第三代偶像团体,“韩流”吹到亚洲全境,再刮至北美和欧洲地区,文化产品出口取得了巨大成功。

据统计,2000年,韩国文化产业出口只有5亿美元。到2004年,文化产业就成为韩国仅次于汽车制造的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2008年至2011年,韩国文化产业的出口规模以每年22.5%的速度迅猛增长。2012年出口达到43.2亿美元,同比增长34.9%,成为韩国创造外汇第二多的产业。2013年,韩国文化产业出口总额达到50亿美元,文化产业已占韩国GDP的15%,达到史无前例的高比例。2018年,韩国文化内容产业出口额为95.5078亿美元,同比增长8.4%。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