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
“跨前服务”一年走完审批流程 海洋承载疾病治疗新希望 他们独辟蹊径攻关研发22年
第5版:要闻 2019-11-03
为了让更多人少受阿尔茨海默病之苦

他们独辟蹊径攻关研发22年

张江科学城展示馆中展示的16年来首个临床III期试验成功的阿尔茨海默症新药本报记者孙中钦摄

本报记者 董纯蕾 郜阳

阿尔茨海默症是神经退行性脑部疾病,目前全球患者高达5000万人,中国患者约占20%,其治疗仍是世界难题。“九期一”(甘露特钠,代号:GV-971)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研发,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原创新药。

关于“记忆的橡皮擦”阿尔茨海默病,我们听过太多沉重、悲伤的故事:这是一种病程漫长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之后,老年人致残、致死的第三大疾病,“是让人最没有尊严的病”;它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治愈难度极大,在过去的20多年里,国际各大制药公司在AD治疗新药研发领域屡试屡败。来自中国的“九期一”团队,选择了一条孤独的求索之路:同行的失败比比皆是;独特的策略起初不被理解……却从未想过放弃。“这一历程,谢谢上千人超常规22年不离不弃的付出,和家人的无私奉献。”终于获得“九期一”上市批文,耿美玉团队在接受采访时反复感谢。

研发策略独辟蹊径

和国际上将治疗靶点聚焦Aβ、Tau这两个脑内蛋白沉积上不同,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耿美玉领衔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既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即一药一靶的研发策略)不奏效,可能就需要多系统整体观的策略了。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的“脑肠轴”,即肠道菌群和脑的互动,脑肠轴在神经系统当中发挥作用等,进入了团队的研究视野。

作为海洋来源寡糖类药物,“九期一”和之前的AD药物很不一样。该药主要发明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员介绍,临床前作用机制表明,“九期一”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肠道菌群特定代谢产物的异常增多,减少外周及中枢炎症,降低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从而改善认知功能障碍。靶向脑-肠轴的这一独特作用机制,为深度理解“九期一”临床疗效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研究成果今年夏天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

“九期一”3期临床主要牵头研究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肖世富教授表示:阿尔茨海默病目前的药物治疗还是对症治疗,且可供选用的药物不多,不能延缓或阻止病程进展。基于“九期一”新的作用机制和独特的临床疗效特征,相信该药能够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提供新方案。

多年来,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原创药物少之又少。“九期一”的上市,不仅为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发开辟了新路径,并有望引领糖类药物研发新的浪潮,而且对提升我国创新药物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意义。

二十二年步履不停

971,是个简单而又特别的数字。1997年从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归国后,耿美玉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实验室,发现第一个相关化合物,也在科学路上真正踏出了第一步,“九期一”也因此得名。

22年的漫长道路,“九期一”团队没有因为困难而感到沮丧,但挑战权威的创新之路却注定是孤独的。“数百次的实验,团队二十多年的努力,都证明‘九期一’是有效的,但很多时候并不能被别人理解。”耿美玉告诉记者,“之前作报告介绍‘九期一’时,背景永远是一条崎岖的路,有个模糊的背影,从后面往前走。”这是耿美玉对团队的感谢——感谢他们的不离不弃,感谢他们对科学真实的相信。

漫长的探索之路上,科学家们没有眼泪,只有不停往前的脚步——每天除了试验就是思考,除了大年三十基本年中无休。然而,去年10月,在第11届国际阿尔茨海默症临床试验大会上,耿美玉代表研究团队作主旨发言,现场掌声雷动时,台上的耿美玉却红了眼眶,那一刻,她心里只有两个念头——中国原创新药得到了国际的认可;我没有给中国科学家丢脸!

“如果不是这种为了新药研发不计个人得失的情怀,‘九期一’不可能取得成功。”绿谷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吕松涛说,“‘九期一’的成功也离不开中国智慧,研究团队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一路风雨同舟,克服了无数困难。‘九期一’的成功研发离不开国家和各级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离不开以耿美玉研究员为代表的研发团队22年来坚韧不拔、不畏艰辛的付出。”

“九期一”上市了,但耿美玉研究团队和绿谷制药的脚步还将继续。他们还将依据国家规定,完成2000例患者的安全评价和3000例患者的重点监测。“我们希望以‘九期一’为起点和契机,提出中国的治疗方案和标准,实现中国做药人的梦想。”

研发大事记

1997年 耿美玉GV-971团队通过药物筛选发现有效物质;

2006年7月 获得中国药物临床试验批件;

2007年12月 在中国启动一期临床研究;

2009年12月 绿谷制药获得“九期一”全球开发许可权;

2013年8月“九期一”完成二期临床研究;

2014年 绿谷制药与艾昆纬(原昆泰)合作,汇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协和医院等全国34家三甲医院的具备从事国际多中心抗AD药物研究经验的临床研究人员,启动临床三期研究;

2018年7月 完成临床三期研究。10月,在中国递交新药上市及生产注册申请。三期临床结果在第11届国际AD临床研究大会(CTAD)首次披露。11月,新药上市注册申请获得CDE受理;

2019年10月“九期一”作用机制研究成果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