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新版《大唐贵妃》剧照,史依弘饰演杨贵妃
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陈超 王俊知
二百多年来,京剧艺术虽重传统但并不死守窠臼,在新剧目的拓展上时有佳作。如程砚秋《锁麟囊》、尚小云《汉明妃》、荀慧生《红娘》等,尤以梅兰芳的新戏《霸王别姬》式遵先典、厘革积弊,与传统剧目辅车相依,一脉相承,被梨园奉为圭臬,争相效仿。进入新世纪后,2001年上海创作的交响版京剧《大唐贵妃》与时俱进,大放异彩,主题唱段《梨花颂》传唱南北,让京剧艺术再次饮誉海内外。
该剧的前身《太真外传》共四本,是梅兰芳演剧历史上参演人员最多、舞美灯光最为繁复、特制服装道具成本最高的皇皇巨著。头二本首演于1925年,三四本首演于1926年,均在北平。后来每当一至四本连演必引起轰动,成为标志性的事件。但由于该戏体量过于庞大,没能到南方来巡演。十八年前,梅葆玖老师带着当年梅兰芳的遗愿来到上海请求帮助。上海的有关领导对此极为重视,组建以上海的编剧和导演为主的创作组,制定了“旧中出新,新而有根”的创作原则。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今年十一月新版《大唐贵妃》即将在上海大剧院再现舞台。此剧剔除了一些专为演员设置的表演段落,加强了对主人公的性格描画,剧情逻辑更为清晰。其舞美则以新的多媒体技术重新设计,既不失现代感而又减轻了辎重。音乐方面保留了原来的交响乐创作成果。史依弘的艺术有渊源,她以经典理念作为思考的依据,把别人对该剧提出过的意见认真梳理一过;正如苏轼所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此番多有创新之举。例如对杨贵妃的“翠盘舞”,编舞者黄豆豆打破传统戏曲身段的格局,大量融入了舞蹈技巧,但史依弘舞动起来却不失京剧身段的韵味,不仅张弛有度,招式新颖,动若脱兔,静若处子,而且舞乐合一,严丝合缝,动中有情,一气呵成,为拓宽戏曲舞蹈表现力做了尝试。李军扮演的李隆基在《仙会》一场采取汪正华的演法,表达反思内容的大段二黄成套唱腔感情真挚而富有韵味,是对杨宝森艺术的最新演绎。此番在杨贵妃主动赴死之前增加了表现夫妻诀别的对唱,催人泪下。
新版《大唐贵妃》是“京派”和“海派”的有机融合,俾梅兰芳精神与时代同在。当年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等大师使京剧艺术兼具了高谈玄想的哲思与斤斤其明的一招一式,开启并拓宽了京剧的艺术思维,提高了审美品味,使得京剧艺术能将纷繁的情感意绪凝聚于一种精湛的艺术秩序,而不只是讲一个故事这么简单。所谓“匠”与“家”的区别在于:“匠”的手是自己的,心是别人的,所以技术再高,描摹得再像,活儿做得再精细,还是个匠人。而“家”则不同,有时他的手或许是别人的,但心永远是自己的,因此无论他随意举手也好,任意投足也罢,表达的都是自己的思想。如今新版《大唐贵妃》的主创和主演就是这么一个“家”的群体,他们所贯彻的就是以上述“梅杨余”为代表的京剧精神。《大唐贵妃》每一个角色都是风姿相殊的生命个体,或缠绵悱恻,或慷慨悲歌,或简古浑然,或恍惚邈远;须臾间即可感喻于怀,过眼处已是心领神会。“此生只为一人去”的纯情贵妃杨玉环和富有反思精神的率真皇帝李隆基,必将为中国戏剧的人物画廊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