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钰鹏
行走和散步,意思基本上是相同的,都是人的徒步前进动作,但严格讲,两者是有些区别的:一个健康的人是必须走路的,但他可以不散步。于是有人说,行走是“被动的”,散步是“主动的”:走路有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散步是为了改善身心状态,为了放松,可怀旧、可忆友、可赞夕阳无限好、可喜长寿尚健在……
中国人很早就知道走路(或散步)是“百炼之祖”;南朝梁文学家刘孝威在《奉和六月壬午应令诗》中曰:“神心重丘壑,散步怀渔樵。”
走路对身体的许多部位都有保健和养护作用。首先能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能调节脑电波呈最有利于大脑的状态。其次,人体有三分之二的肌肉位于下半身,所以走路时的双腿锻炼可防止体力衰退。还有,对老年人而言,可以减少便秘的风险,因为走路是一种促进肠胃蠕动的动作,能加速消化和吸收营养、帮助废弃物排出;倘若走的时候能加上一些肢体动作,则更好。为了避免某些部分受力过多,还可试试“交替走”(正走、倒走、快走、慢走交替进行)。
有人问曰:“走步和慢跑,选择哪一种好?”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通常年纪稍大者或体质较弱者,应选择走步。跑步(包括慢跑)和走步不一样,在动作周期中身体是有腾空阶段的;而走步时,身体在每一个阶段中都通过腿和脚跟地面接触,用支撑阶段代替了腾空阶段,这一阶段在人身上大概占全部动作周期20%的时间。
美国俄勒冈州的一次调研中产生了一些数据,可供参考:一个正在穿过交通灯的行人,其行走平均速度约为5.5公里/小时,这一数据根据年龄、性别和其他因素而有所波动,而从容悠闲的散步平均速度为3公里/小时。不久前,美国数学教授卡尔·纽波特提出了一种新论点:世上没有一种比长距离散步更好的创意动力了。他本人经常背了笔记本电脑在他任教的校园里散步,同时不断在长椅上坐下写作。2014年,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实验印证了这一结论:176名大学生参与实验,测试前要做较长时间静坐或散步,然后在短时间内说出一个普通物件尽可能多的用途。结果,散步者得分比静坐者优秀60%。所以科学家们的结论是:散步有利于创意。历史上的许多天才:贝多芬、弗洛伊德、狄更斯、歌德、席勒、柴可夫斯基、康德、雨果……每天都要散步很长时间;达尔文有个时期每天三次在一条专门开辟的小径上散步。
能动动就动动,动动比不动好,总之,散步和走路也要因人制宜,恰到好处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