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朱光)“归零重整”是昨天举行的上海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会议上,不时冒出的一个新名词,这在其他创作会议上,还真不常见。这意味着编导演将以莫大的决心和坚韧,以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把旧版本推倒重来。
创作会议上,京剧《北平无战事》、木偶剧《最后一头战象》两个剧组都表示将进入“新版”的创作过程。所谓“新版”,就意味着推倒重来。京剧院和木偶剧团已经对这两部剧目颇有积累,但依然以破釜沉舟的决断力,另起炉灶。这两部剧目都是今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参演剧目——往往,不少剧目都是以参加中国最高级别的舞台艺术展演为“归宿”,为“终极目标”。这两部剧目本身,也是从30多部候选剧目中,经过层层选拔进入最后展演阶段,参与角逐文华大奖的。但是此番,上海文艺创作团队愿意回归起点再出发。
上海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罗怀臻表示:“舞台艺术的研发、创作、排演、修改、演出,其实是一个系列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试问,哪一部精品力作,不是在千锤百炼的锻造过程中,厚积薄发的呢?好的选题和剧目,就像是科学实验,必定经过反复论证。”获得文华大奖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表面上看,似乎“一举成功”,如今巡演各地一票难求。但是,这也是上海歌舞团多年抓原创、塑精品的“厚积薄发”。从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的《金舞银饰》,到红色题材舞剧《天边的红云》,乃至近几年来巡演海内外的精品力作《朱鹮》……加上上海歌舞团实行的“一团一策”、“艺衔制”等体制改革,这才铸就了《永不消逝的电波》“奖杯下厚厚的基座”。创作出一部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绝非一日之功。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大戏、杂技剧《战上海》,首演于去年静安现代戏剧谷,当时就体现了既叫好又叫座的苗头。但是,其最初的“试验”,可以从佟睿睿导演的杂技剧《雕刻时光》开始“算起”。当年,这部剧目在上海商城驻演已久。去年,杂技剧《上海大世界》也尝试了杂技如何展示剧情的一波三折,且体现出海派文化的风情……如果没有这两部剧目的成功树立,也不会有《战上海》的“战绩”。
来自北京的专家,对于上海文艺团队提出的创作蓝本,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剧作家欧阳逸冰看好话剧《新青年》与《中国商父》,“这两个剧本,是潜在的《商鞅》级别的剧目。”话剧《商鞅》是导演陈薪伊的作品,也是中国话剧里程碑式的剧目。令人振奋的是,上海民营院团也颇有“苗头”。话剧《中国商父》由现代人剧社制作、开发。锦辉艺术推出的话剧《苏州河的儿女们》,展现了苏州河沿岸工厂转型,专家感觉:“好像看到了当年工人话剧的水平,堪比《血总是热的》《街上流行红裙子》”。滑稽戏《上海的声音》也被看好,在妙趣横生中,推进两代人对一家烟纸店的“改革”,展现出代际沟通、时代发展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