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雪旅时空”点亮夜上海 三姐弟解开“心结”一同告别老房 沿轨交线设 跨国公司总部小镇
第3版:要闻 2019-11-26
虹桥商务区如何打好“开放牌”?专家提出真知灼见——

沿轨交线设 跨国公司总部小镇

11月13日,上海发布《关于加快虹桥商务区建设打造国际开放枢纽的实施方案》,151.4平方公里虹桥商务区将建国际开放枢纽,到2025年基本建成。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和新的功能定位,虹桥商务区如何把任务落实到底?如何完善功能,成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排头兵?

昨天,记者采访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理事王战和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

“总部小镇”

“虹桥商务区建设国家开放枢纽的过程中,应该和起步阶段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结合起来。”王战表示,经过评估,在不建设大规模工业园区的前提下,既能体现绿色发展,又能真正带动区域经济的最好做法,是设立跨国公司总部小镇。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德国、瑞士等国家就有相当一部分跨国公司搬到了小镇上。所以德国人到上海制造汽车,就选在安亭小镇;麦德龙亚太总部在江桥,也是一个乡镇。”王战表示,上海的营商环境在提升,商务成本也在增加,如果以轨道交通、城际铁路为轴线,串起一个个“跨国公司总部小镇”,就能为企业节省下大量的办公租金、人力成本等,这些“小镇”要尽可能设立在轨交站点附近,以便通勤。

有了跨国总部的集聚,对专业服务就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将会推动大虹桥区域专业服务机构的集聚。王战指出,地区专业集聚度越高、越完整,对跨国公司总部小镇的落地就越有好处。此外,公司总部并不是生产线,不会产生污染,因此布局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

“我们要吸引的不仅是外资跨国公司总部,当下正是本土性跨国公司总部大量涌现的时期。”王战说,市场的主体是企业,长三角一体化实际上是企业所主导的生产要素跨行政区划的自由流动。“总部小镇”沿轨交线来铺设,正是跨国公司在长三角重新布置价值链和供应链,“这个要素的自由流动不是政府能够做到的,一定是通过企业配置的。”

“两个枢纽”

《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打造“开放共享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即建设一批面向“一带一路”的商品直销平台、国别商品交易中心、专业贸易平台和跨境电商平台;以虹桥商务区为核心区域,建设上海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

对此,杨建文认为,虹桥商务区可以在长三角商品贸易枢纽和数字贸易枢纽两个“枢纽”的建设上发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正由2.0版迈向3.0版,虹桥商务区应该借助进博会,以及与长三角城市间的城际合作,助力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

杨建文建议,大虹桥一方面要积极参与上海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与长三角各个地市的联动,开展电子政府、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大数据共建共享。“积极促进信息服务、数字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融资租赁、国际贸易结算等业态集聚发展。加大跨境电商企业引进力度,支持跨境出口商的企业融入境外营销网络,促进各类服务贸易平台集聚。”

“双核驱动”

“虹桥商务区迎来发展新时代。”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闵师林接受采访时表示,虹桥商务区要推动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好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作用,关键在于突出“国际化”和“一体化”两条主线。

“一个是要把国际化的东西引进来,形成高集聚,包括国际的资本、机构、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以及商品、人才、服务、教育、文化等各种国际元素和国际通行制度、理念等等。”闵师林说,除了引进来,同时也要走出去,把我们的东西国际化,商务区内的机构、企业、商品、服务,乃至制度理念化的东西也要传输出去。

第二条主线是“一体化”,即长三角一体化。闵师林认为,虹桥商务区只有和长三角融合为一个整体,才能在国际竞争、分工、资源配置中抢得先机、占得优势。目前,虹桥商务区已形成长三角优质经济资源加速集聚。在区域约5.2万家企业中,长三角籍投资者投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40%,其中不乏阿里巴巴、神马电力等知名企业。 本报记者 张钰芸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