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奶奶(化名)是我最早熟悉的患者。第一次见到她时,我有些局促地问她住在这里还习惯吗,没想到她反过来问我在这里实习还习惯吗。奶奶常说,我们笑起来就像蒙娜丽莎。她去世前的几天陷入昏睡状态,嘴里反复说着什么。后来,我们恍然大悟,她说的是‘蒙娜丽莎’四个字。这是她对社工的爱称,也是她和我们之间的暗号……”这篇煽情的网文出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社工系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几位实习生社工之手,讲述的是他们在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时的感受。
多年前,华东师范大学相关课题组也专门赴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该中心主要收治生命期在3个月以内的末期癌症患者。中心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基于安宁疗护的生命教育服务模式,该模式得了2018年上海市医学科技奖社区卫生奖。中心副主任刘登说,他们一方面针对患者和家属开展哀伤辅导、树立健康生死观等死亡教育,另一方面针对中小学生、在校医学院学生、社区老年人和社会大众四个层面开展生命教育服务;帮助老人和社会大众欣赏和分享生命,消除民众对死亡的回避。
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与各类志愿服务团体和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探索了七项为临终患者及家庭提供生命教育服务的方法,包括“快乐生日会”,为患者庆祝生日,在临近死亡之时助其肯定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感恩心愿会”,了解临终患者的未完心愿,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为其完成未尽事宜,避免患者带着遗憾离世;“幸福纪念日”,为临终患者夫妻庆祝结婚纪念日,拍摄全家福或夫妻纪念照,并制作家庭纪念相册等。
生命终究要远行。培养、招募更多的专业社工为生命送行,这样的民生之举和人文情怀,一定会赢得全社会的致敬。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