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新民银发社区 歌德 一丝不苟 文化养老 裘永强  微雕艺术一丝不苟
第21版:金色池塘 2019-11-30

裘永强 微雕艺术一丝不苟

裘永强近影

甲雕作品唐诗“枫桥夜泊”

在一平方毫米的羊骨丝上微雕的大熊猫

发雕大熊猫

□张林凤 张秀凤

在今年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微雕艺术家裘永强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专门创作了一组发刻作品:“贺新中国70华诞”“民族复兴 繁荣昌盛”。这组作品是在头发上横向雕刻的,在高倍显微镜下清晰可见。出生于1948年11月的裘永强,是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的一代人,心中盈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如今的他,将爱国情怀倾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广阔天地

童年时的裘永强机灵好动。一次与小伙伴到城隍庙游玩,他在一家工艺品商店橱窗前,透过放大镜看清了一粒米上密集刻着的很多字,这些“米刻”让他惊叹不已。回到家后,裘永强抓了一把米,拿起缝被子的针,坐在天井门坎上又刻又划,结果米粒成了一堆碎米。后来,经一位书画家点拨,他才明白,刻字的米不是真的米,而是象牙颗粒,要从事“米刻”,不但要学习书画,还要学雕刻技艺。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探究,1969年,他的“米刻”终于问世,在一粒米大的玉石上,他刻上了整首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

后来,裘永强被分配到黑龙江军垦农场。除了必需的生活用品,他还带了满满一箱笔墨纸石和刻刀。“北大荒”的生活和劳作非常艰辛,赶上抢割小麦时,天刚亮,他就下地,晚上八点多才收工。战友倒头就睡,他却在没桌椅、没电灯的情况下,双膝跪在泥地上,借着自制的煤油灯光,在12厘米宽的炕沿上练习书画、雕刻。他的双膝至今仍留有当年“跪练”的印记。

之后,裘永强调任团部宣传干事,钻研得更勤奋了。采石时,他尝试用山石雕刻作品,几经试验后,居然成功了。为了适应“北大荒”的生活,他学会了裁剪、理发、针灸、太极拳等,还从中获得了创作灵感。一次为战友理发时,裘永强发现其头发粗实且有弹性,就别出心裁地说要在头发丝上刻字,众人笑他“异想天开”。他却毫不在意,每天利用午休,躲进仓库,用刮脸刀和钢丝制作刻刀研究发刻,却并不成功。一次,他为自己针灸时,灵光一闪,何不用针灸的针做刻刀?经过两个月的试制,终于在头发丝上刻上了无数的“一”(即一道道横划),但因无法解决字的笔画交叉时头发会断开的难题,而终止了研究。

为国争光

1978年5月,裘永强回到了上海。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有位工艺美术专家出访日本要带几件交流的艺术品,找到裘永强。裘永强让他透过显微镜看茶几上的作品,他看到了一对熊猫,但拿掉显微镜,熊猫就不见了。专家啧啧称奇:“这是‘灰雕’啊,图案就像刻在灰尘上。”裘永强则称之为“一点刻”。

1983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走向世界》,裘永强也在被拍摄之列。导演采访他时疑惑:“你的作品怎么这么小啊?”裘永强给他讲了“灰雕”的故事。导演在显微镜下仔细观看了他的“祖国在我心中”的作品,只见米粒大小的象牙上,刻有国旗、国徽、国歌,导演深受感动,灵感迸发,将电影片名《走向世界》改成《零的突破》,希冀中国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零的突破》影片中也展示了裘永强“祖国在我心中”这件微雕作品,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获上海市微雕艺术特等奖。

1989年,经过几轮选拔,裘永强代表中国,赴日本作微雕表演和展览,被日本新闻界称为“中国微细雕刻第一人者”;他的众多作品被国家作为珍品收藏,有的则出口或赠送国际友人。几十年来,他先后代表中国在日本、斯洛伐克、意大利等地举办微雕表演和展览。

古为今用

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正当裘永强的微雕艺术如日中天时,却数年“伏刀”了。原来,他是不愿再让人们见到他在象牙上雕刻的作品。同时,他对微雕的现代社会意义和艺术形式,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他想到了早在秦汉时期已出现的竹简和木牍——在竹条和木片上刻字。那当今能不能在头发上刻字,称作“发简”呢?受木牍启发,他独创了“甲牍”,就是在一片指甲上刻很多文字。

由此,裘永强花了十年时间,苦心研究。有一天晚上做梦,他梦到有把刀可以用作发刻。被惊醒后,他立即起床画下了梦中的刀,竟也与针灸的针相仿。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原来他在为妻子针灸时,再次受到针入穴位毫厘不差的启发。他因此发明了“三指捉刀法”。所谓三指捉刀,即刀尖就在指头下,用意识指挥中指,完全凭手感经验几乎盲刻,将字刻得微乎其微。他终于在一根头发的纵面上刻下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行草书,这也成为他真正的首件发刻作品。

裘永强的微雕艺术炉火纯青,在半粒米大的玉石上,刻上了《兰亭序》与跋。他又“得寸进尺”:能否在头发的横端面上雕刻呢?为纪念马克思,他成功地在头发的横端面刻下马克思头像。创作过程异常艰难,足足一年时间里,他每天晚上刻,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在高倍显微镜下,裘永强发现头发有髓孔,绞尽脑汁后,他豁然开朗,利用马克思大胡子的特点,将髓孔掩遮到大胡子里。有了新发现,裘永强兴奋极了,连续两天两夜没合眼,完成了这件鬼斧神工的作品。

人与自然

步入晚年的裘永强仍刻刀不辍,他有个愿望,想举办一场主题为“‘人与自然’的微雕艺术展”,所用材料就是头发和指甲,其用意是呼吁全世界大力保护地球生存环境。

裘永强与妻子感情甚笃,妻子对他沉浸于微雕艺术、顾及不了家务从无怨言。不幸的是,前年妻子罹患重病去世。妻子离世前半个月,裘永强为她理了发,将头发保存下来。他答应妻子,会用她的头发创作保护环境的微雕艺术品参展。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裘永强萌发用发刻作品来纪念。去年70岁生日时,他特地将头发剪下选好,留存到今年创作。一件发刻是“民族复兴 繁荣昌盛”,用金文字体刻成,寓意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诗;另一件发刻“贺新中国70华诞”,则用现行的简化汉字,两句话后都有他的名字落款。发刻完成后,裘永强又将枣核雕刻成一艘龙舟,象征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并将“民族复兴 繁荣昌盛”“贺新中国70华诞”的发丝穿入龙的鼻孔,使龙首愈加形象逼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