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8日 星期日
进博会里开眼界 沪谚熟语印 “头势”要清爽 为啥叫“鱼若鳎鱼” 小辰光看“西洋景” 好朋友与好味道 时髦个绒线衫 馒头和包子
第18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2019-12-01

为啥叫“鱼若鳎鱼”

文/叶世荪

上海沿江靠海,市场上不缺淡水鱼和海鱼,吃鱼也是许多上海人的爱好。除了各种常见鱼类,上海人还特别喜欢吃一种“鱼若鳎鱼”。“鱼若鳎”用上海话读就是“niētǎ”。

鱼若鳎鱼是比目鱼的一种,长得扁扁长长,也叫“板鱼”,是上海餐桌上比较常见的美味,清蒸、红烧、切块面拖,味道俱佳。有首上海竹枝词唱道:“朝来网得箬塌鱼,风味清腴鱖不如;自笑痴情怜比目,泥郎亲手纵王余。”词中的“箬塌鱼”就是“鱼若鳎鱼”的不同写法。明代《吴音奇字》则另有表述:“箬鲽,音虐塔,方言,箬鲽鱼。”

这样就涉及三个鱼字偏旁的字:鲽、鳎、鱼若。

鲽,《唐韵》“吐盍切”,《集韵》“讬盍切,音榻”;早在汉代的多种文献中,就有明确无误的指向。《说文解字》:“鲽,比目鱼也。”《尔雅》:“东方有比目鱼,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南朝时的《后汉书·边让传注》也说:“比目鱼,一名鲽,今江东呼为板鱼。”然而,世界上的比目鱼有好几百种之多,自18世纪现代生物分类学兴起后,比目鱼统称为“鲽形目”,其下包括鲽、鲆、舌鳎等科,现在菜场里的多宝鱼也属于比目鱼。

鱼若鳎鱼形如长舌,归入舌鳎科。鳎,原来是指娃娃鱼,也兼指比目鱼。《集韵》:“达协切,音沓,东方比目鱼名也。”

鱼若,是一个增旁字,在清代光绪年间修编的《浙江通志·物产》里曾出现。“鱼”表义,“若”表音。由于上海话不用卷舌音,“若(ruó)”就被读作了“捏(音近niè)”。

综上所述,《上海方言词典》里把这种鱼写做“鱼若鳎鱼”还是有些道理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