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乐园
创智农园内外景
上个周日,寒风乍起,政立路上的行人有些瑟缩,转角走进一片“创智农园”,这里倒是一片热火朝天,周边的居民正围在一起种草莓。已经在这里种了两年菜的五年级女生范语心和妈妈一起,在农园里弯着腰修修剪剪,培土施肥……两年间,她和妈妈赤着脚下过田插过秧,收获过自己种的土豆,也看到小鸟偷吃自己种的番茄,更在农园里见到了诗经里的植物……拍拍身上的泥土,她又和小伙伴们钻进农园边的书屋,读读书,听听导师们讲讲植物。
城市新生态
两年前,范语心和妈妈在报纸上看到了政立路上开办了“创智农园”,妈妈决定带她周末来玩玩。后来,范语心才知道,这也是老妈玩的一个“套路”。“我们第一次种的是土豆和小番茄,收获了我们就带回去吃。”范语心说,“老实说,吃起来味道也就那样,没有什么特别。可是我一不想吃,妈妈就说了,这可是你自己种的,一定要吃完。从那以后,我们带回去的土豆、青菜,我都没有不吃的理由了。”妈妈在一边,笑而不语。
在这片2000多平方米的“创智农园”里,范语心对这里的植物如数家珍,“有萝卜、稻谷、瓜果、香草……”范语心指着脚下的一边植物说,“这块是香料区,这叫迷迭香,那个叫芳香万寿菊……”每个季节,专业的园艺导师“武哥”(王武)都会给来参与种植活动的大朋友小朋友介绍适合这一季种植的植物,就像开头带着大家种草莓一样。范语心妈妈介绍,“我们一年交一千多元的培训费,其他的种子、肥料、场地……都是他们提供的,孩子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实践,对植物对绿色才能有真切地体会,这和在家养花养草真不一样。”
除了学到知识,参与实践,范语心也经历过被“偷菜”,除了小鸟也有路人,她倒不伤心,因为课堂上老师也早给孩子介绍了,“偷菜”本身也是一种野趣,也是绿地空间的一种互动。“我们这里不会挂上请勿踩踏的牌子,既然是公共空间,大家就自然一点,能在城市里偷个菜,掏个鸟蛋,这说明城市的生态系统已经非常棒了。说句实在的,现在上海人素质这么高,一年也丢不了几个萝卜。”“创智农园”的设计师刘悦来说。
“创智农园”是由创智天地联合四叶草堂、方寸地农艺市集发起的旨在社区营造的都市生态农场。记得农园刚刚试运营时,这里大都是老年居民前来,种上一些儿孙们爱吃的蔬菜。渐渐地,他们带着儿孙,介绍邻居一起来。刘悦来说,“这里更重要的功能是,通过绿色社区,加强了居民间的交流和融合度,改善了居民间的关系,为社区的营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习新知识
尽管看上去,“创智农园”里野趣十足,下自成蹊。事实上,这里藏着一套完整的生态体系。周末,来自周边两所大学复旦和同济的大学生志愿者都会来到这里,他们大都学习环境科学,人少的时候,他们就帮着收拾一下落叶,将落叶扫到农作物的土地上化作肥料,也会清扫小猫小狗的粪便放进专门的管道里沤肥,保证环境清洁和生态循环。小朋友来的多,他们就带着小朋友一起工作。范语心说,“我将来也想考同济大学,把城市的空间设计得更美好。”
城市里的一片绿色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对城市未来的创意,也能让绿色中荡漾着文化。就拿这片“创智农园”来说,专门开辟了一个区域叫作“诗经花园”,在里可以看到很多诗经里的植物,“荻”“蔹”……这遥远的名字近在眼前,“这个植物叫作‘菲’,很多女孩都爱叫这个名字,可是很多人都没有见过‘菲’,这里就可以看到了。”刘悦来说。
同时,这里还把农园公共区域当作艺术家的画板,让小伙伴将先锋的装置艺术《门》搬到这里,寓意着门里门外的世界同样精彩。更让他们在墙面上任意涂鸦,将各自对自然农园的认知画出来,体现“世外桃源”的自然之美。此外,通过集装箱改造形成了室内交流空间,并举办自然教育课堂、专业沙龙、趣味讲座、手作工坊等丰富的活动,吸引着教师、学生、学者、艺术家、普通居民等各类人群的参与。
据了解,目前这样的“创智农园”在上海已经有60多座,刘悦来想在未来建成2040座,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的连接、人与人的互动。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