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且于繁华都市,静听“山水”清音
第17版:国家艺术杂志 2019-12-03

且于繁华都市,静听“山水”清音

仇德树《裂变-关山万里》

吴大羽《无题61》布面油彩

林风眠《山林》

夏阳《山水一》丙烯、剪贴布

关良《猎》布面油画

李磊《空山》

朱德群《圣雪颂》(局部)布面油彩

◆李诗文

水墨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大的系科,也是中国古典绘画的杰出代表。新世纪以来,艺术创作领域兴起了一股从“山水”的角度切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当代性转化的创作潮流。有鉴于此,近期上海油画雕塑院“山川悠远——‘山水’艺术的当代衍变创作与文献展”则从“西画”的角度,以点及面地梳理近一百年中国社会处在重大转型时期的“山水”艺术创作语言与观念的变化脉络,借题“山水”展现中国艺术由传统走向现代、步入当代的概貌。

——编者

“山水”艺术维系文化根性

中国拥有漫长的农耕历史,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渗透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土地——山水田园是农业社会的根本。因为它是托身之所,依靠它养育生命、繁衍子孙,乃至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所以即便今天很多中国农村依然保留有土地崇拜的风俗。不仅如此,围绕山水田园还形成了灿烂的山水文化。中国自古就有“乐山”“乐水”的传统观念,山水可游、可观、可居;还是涵养性灵、寄托情怀的精神庇护所,如诗歌吟唱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水诗形成于魏晋时期,先于山水画发展成熟,在它的带动下出现了专门以山水为题材的绘画,并形成了诗画交融的绘画传统,它们一起共构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核心表达。山水画在五代两宋时期发展达到高峰,渐而与书法艺术合成诗、书、画一体的独特的艺术表达,一度成为文人画的标配。尽管历经元明清的朝代更迭,但山水精神和诗书画的传统依然在封闭、节奏缓慢的封建农耕社会中随着时代不断传承、变异,安静地发展了近千年,直至20世纪。所以,山水既是物质的,又是人文的。物质的山水是生命的依靠和寄托;人文的山水则传递了代代相传的艺术传统、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考。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山水艺术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和传统,并不等同于西方的风景艺术。近九旬的参展艺术家夏阳就认为“山水非风景,天地寄寓”。的确对于中国人,山水不仅是山水,很多时候它就是身外的一切;在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它代表着“地”,代表着“天”,代表着至上的“道”深深植根于文化中。在21世纪的今天,围绕山水而进行的艺术活动,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向根性体现呢?

家国情怀伴随现代化历程

20世纪是中国艺术不断走向现代化并进入当代语境的时期。20世纪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内忧外患中谢幕,西方的传统绘画和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艺术传入中国,打破了千年来一枝独秀的水墨绘画单一而封闭的发展环境,自此中国绘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中西交融、多元发展的时代。与之相随的还有20世纪前期民族危机深重、多灾多难、动荡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国艺术家留学西方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学习先进的西方艺术来振兴甚至取代陈旧的传统艺术,然而林风眠、周碧初的法国导师却告诫他们,中国伟大的艺术才是他们应该学习的。赵无极初到巴黎时曾一度想去除自己作品中的“中国玩意儿”,不料为巴黎艺术界所赏识的正是他作品中独特的中国气质,并在法国诗人和画家亨利·米肖帮助下“他找回祖国的传统:中国人思想中比大自然更为重要的大自然的节奏——阴阳的交替——自然地被表现在没有厚度的纸面上”,赵无极晚年感叹:“其实,谁能了解,我花了多少时间来理解塞尚和马蒂斯,然后再回到我们传统中我认为最美的唐宋绘画,整整五十年的工夫。”

20世纪中国美术经历了两次历史机遇:一是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带动的新美术潮流,以林风眠、徐悲鸿、吴大羽等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海外学习西方艺术为代表;二是改革开放带来思想的解放,部分中国艺术家从主流的现实主义创作中出走,主动学习西方现当代艺术,以“85新潮”艺术运动为代表,学习西方、中西交融是这两次艺术运动的主题。这些都在此次展览中得到体现:围绕“山水”主题,第一个部分“文化危机与中西调和——‘山水’的现代化之路”,以文献展出为主,通过个案分析、画论思想、作品文献图文并茂地展现了20世纪早期林风眠、吴大羽、赵无极等9位大家致力于中西交融、绘画现代化的实践与探索;他们的作品以现代手法展现了对于传统“山水”绘画诗性、写意性的继承与转化。第二部分“生态境遇与东方意象——‘山水’的当代化转换”,展示的主要是历经20世纪后期改革开放语境,艺术创作从现实主义向当代转向的夏阳、尚扬、王劼音等9位艺术家的创作;他们的创作媒材手法更为丰富,比如仇德树、梁铨虽然从事水墨创作,但吸取了西方当代的创作手法,几乎颠覆了传统的笔墨观念,但作品依然呈现了中国山水的气韵精神。虽然这部分的艺术家与第一部分的有着千丝万缕的师承关系,比如:尚扬、梁铨曾受教于赵无极,但他们的艺术不再把诗意的表现作为创作的首要追求,传统已经内化为一种精神气质,作品对于现实的反思多于对传统的致敬。

守候当代都市隐逸梦想

在科技和生活领域,21世纪全球化的标准便于资源共享与合作;而在艺术领域,全球化不是以共性取代个性,以单一标准统一全球,而是具有不同文化个性的多元生态形成全球的文化语境。全球化的当代艺术语境更需要独特个性的表现。

“山水”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达。展览的第三部分:“文化寄托与身份认同——全球化境遇中的‘山水’”,正是展现了史金淞、尹朝阳等7位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青年艺术家的“山水”创作。他们是当前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有活力的创作群体,作品多爆发力更强,在新材料、新技术使用方面也更为开放和独到。雕塑家史金淞用现代材料和科技手段置换了古典山水树、石等元素,使山水在当代都市空间里获得一种无法言喻的张力;而油画家尹朝阳则借鉴传统山水的图式,通过具有浮雕感的油彩以大写意的手法表现他故乡嵩山的山水风貌,艳丽厚重的色彩和奔放斑驳的肌理诠释了当代语境的北方山水,遥遥对应了北宋山水的伟岸苍茫和神秘。尽管这代艺术家的身世与传统的文化语境相隔甚远,没有背负沉重的社会历史包袱,也没有历经社会思想巨大的变迁,他们拥有良好的学院主义功底,同时又接触到多元的文化艺术思潮。因此他们更能主动地在全球化语境中、在艺术史的宏观框架里重新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位置以及自我的创作定位。借助于山水,他们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依托,展现了新一代艺术家的文化自信。

艺术创作者虽然大都深居都市,但凭借一方山水可以穿越古今、大河上下。“山水”艺术所体现的“和谐共生”的自然观、生命观,隐逸闲适的审美追求是对高度物质化、数字化、紧张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的一种反拨,或可慰藉人的心灵,对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