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以爱之名(外3首) 互补构图系列(布面丙烯) “死蛇弄活”杨万里 洋泾浜的前世今生 举手之间创美好 春山如睡 留给后代的故事
第14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19-12-08

春山如睡

施之昊

曾见上海博物馆藏龚贤(1619—1689)《山水册》(二十四开),其上题跋:“画谱云:‘春山如睡。’此语闻之有年。然山可画,而睡不可画。此幅先日渲染,次日拟重加点缀。次未及施笔,客有过而视者,曰:‘此正所谓春山如睡耶?’余闻之,惊喜无似不敢加一点墨矣!前所谓睡不可画,今山水俱在梦寐中,谁为之?人耶天耶?天下事可遇而不可求,大都如此矣,固记之。时丙辰三月,半亩贤。”丙辰为一六七六年,是年龚贤五十八岁。

画谱为什么要说“春山如睡”?“睡”是什么样子的?“睡”又怎么画出来?中国画是不是要把“所见”的内容“原原本本”地画出来?

绘画要讲技法,更要讲“画理”,也就是按照道理画。北宋《林泉高致》里就提到了山要画得高,就要有云来横向“隔断”,就要有瀑布来纵向“隔断”。清代郑板桥也提到过竹子要画得高,从下到上的竹节就要越画越长,这些都是视觉观察后在笔下的反映。

齐白石曾有《荷花影》小帧,画的是荷花与荷花在水中的倒影,构思奇妙又符合自然规律。荷花与其影子正好方向相反,并且连“折射”都画出来。水中还有一群蝌蚪在追逐荷花的影子。我非蝌蚪,不知蝌蚪是否能够见到“影子”。据说白石老人当着弟子许麟庐和李苦禅两位的面,完成此幅,遂令两人抓阄,决定此画归属,后被许获得。白石老人在画上题字“麟庐弟得此缘也。九十二岁白石画。若是何缘故?问麟庐苦禅二人便知”。

白石老人又为李苦禅画《荷花蝌蚪》小帧,画的是一瓣荷花花瓣掉入水中,一群蝌蚪正在追逐“真”的叶子,而荷花上面也明显“缺”了一瓣花瓣。白石老人题字“苦禅弟得此缘也。九十二岁白石画。若问是何缘故?只有苦禅麟庐二人便知”。白石老人绘画善于观察自然规律,由此产生的趣味即“理趣”。

绘画又可以不为“画理”所囿,画出自己“梦寐”中的景物。董其昌《秋兴八景册》(上海博物馆藏)里面有一开特别“夸张”,之前齐白石画了荷花在水中的影子,而董其昌这张似乎画出了山在空气中的影子,完全是“胸中丘壑”。好多人在鉴赏此类作品时,会不甚了了,甚至嗤之以鼻,直言“画得像什么?”

画理只要略加解释,普罗大众还是能够理解的。若突破画理而成为经典的作品,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可遇而不可求”之境界。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合乎视觉经验的。但是李长吉在没有坐过飞机的情况下能够写出“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