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秉辉
随着经济发展、医学进步,人类的寿命显著延长。而随着寿命的延长、人类的疾病谱也随之变化,如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是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之类。慢性病多见于年长之人,但慢性病又影响人类寿命的进一步延长。
近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个要将慢性病的“过早死亡”减少1/3的奋斗目标:2016年全世界因慢性病死亡约4100万人,占总死亡人口的71%,其中1500万发生在30至70岁的人口中,占因慢性病死亡人口数的36.6%,即1/3以上的慢性病病人未活过70岁。世界卫生组织将这部分死亡视为“过早死亡”,希望将这部分死亡减少1/3。我国2016年因慢性病死亡人数约925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9%,这个百分率远高于全球的统计数字,而30至70岁人群慢性病过早死亡占17%,上海市则为10.07%,皆明显低于全球水平。这一高一低,我以为前者反映了我国慢性病问题严峻(不过,也反映了我国因传染病、营养不良等原因的致死率低于全球水平),而后者则可能由于我国慢性病患者发病较迟、或治疗更有效果,使得慢性病患者80%至90%皆能活过70岁,避免了“过早死亡”。
“过早死亡”是一个新的提法,以前至少在政府文件中似未见过。而以70岁为界也不宜机械地理解为70岁以后的死亡便是合理……但要减少因患慢性病而“折寿”则是绝对合理的。
要减少慢性病影响人的寿命,根本的措施是预防慢性病的发生。慢性病发生与遗传背景、年龄、生活行为诸方面皆有关系。遗传背景来自父母、年龄增长是自然规律,皆是不可控因素,但生活行为却是绝对可以控制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慢性病报告2014》的文件中指出:不合理饮食、吸烟、嗜酒及缺少运动乃是慢性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我国民众的饮食总体上来说是:脂肪与蛋白质的摄入过量而一些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不足。最近一些地区的研究还指出总热量的摄入超标、红肉及加工肉类摄入过多,鱼及水产类食物摄入不足;油与盐的摄入超标,而蔬菜水果的摄入不足。不合理的饮食是慢性病发病的重要因素。过量的饮食与缺少运动必定导致超重或肥胖,而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则是心脑血管病与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因素。烟酒的嗜好是癌症的重要病因,吸烟又是心脑血管病、更是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致病因素;饮酒损伤胰腺与糖尿病有关。我国的吸烟率近年似稍下降,但控酒尚少意识。
其实不仅预防慢性病必需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即使已经患病,欲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除药物治疗之外,也必须有合理的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及良好的心态等健康的生活行为。众所周知,此类慢性病并不能彻底治愈,但虽不能治愈却完全可以控制,病人亦可如正常人一样享其天年。
健康是每个人自己的,追求健康长寿的责任也在于各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