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瑞雪盈门》
本报讯(记者 徐翌晟)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本周五开始,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共同举办的《承古萌新 瑞霭迎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年画展》将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展出,展览精选两馆所藏全国各地年画87组,内容涵盖全国主要年画流派和典型作品。
年画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生活的沃土之中,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从第一张成熟的作品算起,年画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从未中断。它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浏览当时的年画:一团和气、五子登科、麒麟送子,以及大量戏曲人物、神话传说、演义小说,几乎无所不包,而归根结底,不外乎家和人兴、富贵平安。这种粗犷率直、简朴飘逸的绘画作品,寄托了人们对家门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年画也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丰富多样的绘画风格,透露着各地鲜明的文化个性。
杨柳青年画因临近京城,深受宋元院画的影响,注重写实,描绘细腻;桃花坞年画出自江南富庶之地,追求重彩异色,呈江南富态;杨家埠年画产生于齐鲁大地,作品质朴简洁、憨厚纯净;绵竹年画深受巴蜀文化影响,人物逼真、造型夸张;而上海旧校场年画紧跟时代发展,实为中西文化交流、新旧技术更替以及消费群体趣味变化的产物。
进入到20世纪,随着城市社会风气变化,传统观念的更新,通俗易懂并且表现新城市生活的月份牌受到普遍的欢迎,在中国风靡了近半个世纪。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出现了以抗日斗争为题材的新年画。新年画脱胎于传统木刻年画,其宣传内容激发了军民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又给予人民美好的希望。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后,宣传新中国成立、表现领袖与群众密切关系、展示工业生产或城市生活场景的新年画,构成了一代人的深刻记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录了天津年画、北京年画、河南年画等等,北方年画和南方年画之间的区别也能在展览中得以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