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保护·利用 魏松携弟子新年传承 似曾相识燕归来 百年三宅展旧颜
第13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0-01-02

似曾相识燕归来 百年三宅展旧颜

泗泾古镇明清建筑重焕生机

泗泾三宅

古建筑被注入新的生命力

管宅“变脸”实体书店“南村映雪”

“泗泾塘里燕归来”。

最近松江泗泾古镇老街上,程宅、孙士林宅、管宅三座百年明清老宅完成了内部建筑结构与功能的更新,也有了一个别致的名字“三宅又一生”。巍巍古风,悠悠泗水,下塘的水面波澜不兴,阳光在上面跳跃;岸边,一扇扇木门被轻轻叩响,在吱呀声中渐次打开。“又一生”,意味着老宅被注入新的生命力,又一次重生。

修缮

修旧如旧古法操作

负责“三宅又一生”这个项目的设计师、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中心主任曹永康回忆,三年前,第一眼见到这三栋分别从明代、清代、民国时期挺立起来的古宅时,他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眼睛。曾经住进72家房客的宅子里,“楼板烂了,许多地方都烂了,有些部分坍毁了,到处漏水,墙也歪斜了,结构也不安全。”

“对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不能只是把门拴上锁上,定期找人打扫卫生,进行‘标本化保护’,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建筑文化痕迹,让文物继续‘活’下去。”曹永康说。

总面积达2680平方米的宅子严格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的要求修旧如旧,从浙江请来的老木匠用古老的校蔑、传统的手工雕花方式参与修缮,延续明清老宅木质结构的风骨。三宅内,所有的花格都用榫卯拼接,未用一根钉子,雕花都由老师傅现场制作,所有木柱墩接地砖、屋面小青瓦铺设都是古法操作,油漆采用明火碳烧法。

在修缮时,工人们惊喜地发现了明代的雕花梁栋,还有保存完好的慎修碑,让人不觉遥想当年书香门第之盛况。

修缮完毕之后,工作人员对哪怕一个标志牌、一张桌子、一块空调遮盖板的摆放,都要花费一番心思,既要符合老建筑的气质,又要显示出现代的设计和创意。

工程结束,宅门就此深锁?泗泾镇的回答是:“与其终日闭门谢客,不如打开窗门,为古宅注入新的生命力。”

重生

尊重原形注入活力

管氏宅第三进,如今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创教学基地。“泗泾塘里燕归来”的诗句,在年轻人手里化为一个带有泗泾元素的卡通吉祥物。沿河建筑则为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高等研究院非遗实践基地,研究传承松江地区特有的十锦细锣鼓。同座老宅的一、二进,是新华书店全新文旅类实体店“南村映雪”,根据古宅原貌一雕花、一棱角打磨出来的新概念文化书店,店名各取了泗泾人文之祖陶宗仪宅邸“南村草堂”和泗泾藏书家孙道明先生书斋“映雪斋”两个字。

推开木门,一方庭院,书香满溢。静心捧读的同时,店内弥漫着的淡淡咖啡香,有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逸致。

一旁,修复后的清代程氏宅古琴幽幽,与沪上青年艺术家庞飞合作的云间草堂,时不时地会展出一些颇有逸趣的艺术小品;建于民国时期的孙氏宅院已是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教学实践基地,展示古建筑的构建、木料、技法,宣传古建筑修缮知识。

“在整体结构上,如果做太大改动,反而改变建筑的历史价值。我们在尊重原有空间的基础上,把新的轻型业态与老建筑结合得相得益彰。现代人的活力与建筑的古意形成反差,老宅就恰恰活在当下,这是建筑仍然有活力的辩证关系。”曹永康说。

肥硕的猫咪伏在翠绿的菖蒲间,阳光洒在百年前的青石台阶上,“南村映雪”的咖啡馆里,一个年轻人几乎整个上午都在击键如飞。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新晋的网络作家,网名小七,家住得不近,车程需15分钟,每日里带着电脑到“三宅又一生”的书店里来写作,几乎成为了一种习惯:“除了安静之外,在百年老宅里写作,有了‘诗礼人家’之感,更容易进入状态。”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