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崛起中的开放新城
第11版:临港观潮 2020-01-07

崛起中的开放新城

——打造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坚持面向国际、面向未来,对标国内外城市建设的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全力打造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打造最开放创新的全球资源配置枢纽。建立开放型制度体系,集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全球高层次合作交流平台、高能级机构和高端人才,成为技术、资本、人才等高端资源要素跨境自由流动的枢纽。

打造最智慧生态的未来城市样板。发挥新城建设的独特优势,以科技赋能城市,打造善感知、会呼吸、有温度的智慧之城。塑造最具特色的田园城市生态,打造“江海湖交汇、水田林交融”的绿色生态之城。

打造最体现产城融合的新城建设典范。优化产业与城市空间布局,推动港、城、镇的统筹联动和功能互补,建设高密度、广覆盖的综合交通体系,推动产业、人口、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

打造最宜业宜居的人才集聚高地。吸引更多国内外优质资本进入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建设高品质、国际化的城市功能体系,打造人才向往的活力之城。

集聚海内外人才

促进新片区人才集聚,推动人员自由执业,新片区依托现有国内外人才政策和创新环境专项扶持政策,构建更开放、更灵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机制和更精准、更有效、更受欢迎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实现各类人才在新片区各展其才、各尽其用,打造创新活力迸发的海内外人才高地。推动海外人才“进得来”,围绕进出便利和从业自由两个方面,营造开放环境;确保国内人才“留得住”,充分用足落户和就业两个优势,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产城融合 宜居宜业

新片区着力解决临港人才普遍关心的安居、子女教育、交通、医疗等问题,积极满足人才生活、就业、创业中的个性化需求,创造幸福指数较高的人居环境。

住房

新片区以满足临港人住有所居、住有宜居为目标,不断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健全“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对人才的住房保障力度。新片区不断加大人才公寓和公租房的供给力度,分布于临港主城区、产业区和各城市社区的房源类型丰富,配套齐全,可实现拎包入住,满足新片区人才租房的多样化需求。更有多项人才专项补贴和奖励,如租房补贴、大学生实习补贴、技能人才培训补贴等,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高端人才、“临港英才”等给予专项表彰奖励。

城市配套

新片区教育资源布局完善,具备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英低碳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等高校资源和海音幼儿园、冰厂田幼儿园、建平临港小学、明珠临港小学、上海中学东校等优质幼小中教育资源,建立了“临港新片区高校联盟”和“教育发展联盟”,将发挥教育发展联盟优势,推动新片区教育创新,推进产教城融合发展。

新片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具备三级综合性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建立了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

新片区交通网络体系便捷,北临浦东国际航空港,南接洋山国际枢纽港,是上海沿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在已有轨道交通16号线等基础上,新片区将规划建设更多连接中心城区、浦东国际机场、虹桥机场等主要枢纽的市域轨道交通快线网络,推进沪通铁路、S3公路建设,加快建设新片区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临港新片区将离世界更近,往返中心城区也会更便捷。

生态宜居

临港新片区是一座美丽的生态之城,这里城中有湖、湖河相连,城市建设中精巧的水系规划和建设,更是构建起了独特的、水天一色的美景。以中国最大城市人工湖——滴水湖为中心的外围,四条涟河道环环相依,春涟河、夏涟河、秋涟河、冬涟河,它们不仅承担着主城区汇水和调蓄功能,更与滴水湖共同形成了“水滴”泛起层层涟漪的美丽景观。这里拥有大量的湿地、林地,绿化覆盖率50%以上,空气含氧量充足,PM2.5年均优良。这里更是全国最大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区,环湖景观带、二环带城市公园、森林公园、社区海绵化公园等组成了城市生态体系,形成优良的城市生态环境。

同时,新片区以休闲度假、生活产业中心为主要发展方向,积极推进规划总面积约5.01平方公里的生活商业旅游社区建设,目前该区域已落地上海天文馆、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冰雪之星等项目。

实现国际创新协同

新片区将以科技合作和技术的市场化应用为突破,推动国际创新协同区建设,实现国际创新协同。

国际创新协同区规划总面积约10.3平方公里,未来规划建设以顶尖科学家社区、科技创新社区、科创总部湾、科创智慧社区、国际创新协同区五大板块结合的国际创新协同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