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波画
潘高峰
这几天,ETC一直处于舆论C位,受到媒体追问和公众热议。
ETC,是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的简称。ETC专用车道,是给那些装了ETC车载器的车辆使用的收费车道,采用电子收费方式。ETC到底好还是不好?其实本不该成为一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高速拥堵一直令驾驶员头疼。尤其是节假日期间,高速堵成停车场的场面并不鲜见。很多时候,拥堵节点就在收费站,因为停车收费本身就和道路通畅矛盾,但为了建设和维护高速公路,收费又不可避免,于是ETC就成了解决矛盾的绝佳手段——无感过关不停车,不仅为车主节省了时间,减少了拥堵,也降低了汽车在一停一走之间产生的废气,刹车、加速过程中消耗的能源。这也是国家大力推行ETC的原因。
吊诡的是,今年1月1日,全国29个联网省份的487个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全部取消,采用ETC收费,随之而来的,却是不绝于耳的质疑声。比较集中的是:“装了ETC路更堵了”“高速收费比以前涨价了”。
日前,交通部对此回应称:全国高速公路并网运行刚刚开始,部分地区系统运行不够稳定,需要进一步调试完善;原来的收费系统是按照最短路径收费,而新的联网收费系统是以车辆通行的实际路径进行精准计费,少部分车辆的通行费可能会上升。
这样的解释,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消除公众的疑虑,因此大家并不买账。这很好理解。比如,前者拿新事物的阵痛期说事,其实并不具有说服力,毕竟ETC不是一个新事物,最早在20多年前就出现了,这么多年发展下来,系统还不稳定,感应还不灵敏,这种理由过于牵强。说到底,还是准备不够充分,或者说是强行赶进度所致。
2019年6月份,交通部提出到2019年底之前,ETC安装率和使用率分别要提升至80%以上和90%以上,由此引发了一场突击式推广ETC的运动。车主一方面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奇葩”条幅推广,一方面还要应对各大银行职员的花式推销,但是相应的配套服务却始终不到位。
人都有逆反心理,也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俗话说,不看广告看疗效,办理ETC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拥堵,如果因为仓促上马,准备不足,车道配比设置不合理,ETC系统本身又故障频频,最终导致路堵心更堵,那么话说得再漂亮,也无法让人信服。
这并不是反对ETC。大家都认可,普及ETC是大势所趋,但是如何循序渐进地推广,如何确保质量地调试,如何做好后期运行维护,都需要政府、企业、银行准备周全。如果在绩效考核的逼迫下,以不合民心的方式狂飙突进,忽视ETC使用者的体验与诉求,那么即使考核达标,也失去了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与其如此,不如把进度缓下来,把工作做得更加细致,让老百姓真的是因为ETC的优点和好处去主动安装,而不是在无从选择下被动安装。
再说涨价。笔者好友马先生家住青浦,以前上班回家的双程收费是10元左右,现在提高到16元左右,涨价近60%。巧的是,他是一个老ETC使用者,因此在他看来,这涨价其实与装不装ETC无关,不管是用“新联网收费系统”还是用“精准计费”的名目来形容这种涨价,最终结果还是生活费用大大增加。
要知道,去年交通部曾经做过宣传:安装ETC之后,收费将比不安装前减少5%。很多驾车人对此已经有了心理暗示,现在发现这个5%是先涨价再优惠,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戏耍的感受。因此,即使要采用新的计费方式,在这个时间节点是否合适,值得商榷。毕竟,新旧过渡最需要平稳,任何让人产生不好预期的变化,都容易引发不可测的结果。
说到底,这还是一个政绩观的问题。一件便民利民的好事,反受百姓质疑,管理者就必须认真思考:是否真的做到了便民利民,还是这种“便民利民”只存在于自己的想象之中、记录在考核的指标之上。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听喝彩声,还是要真正听老百姓的喝彩声。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