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古董商也来上海摆摊头本报记者郭新洋摄
本报讯(记者 徐翌晟)古玩旧货市场内“检漏”是文物行业内的“传说”,市场商户夹带文物经营的情况较为普遍,记者获悉,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上海市民间收藏文物经营管理办法》中将此类文物经营活动纳入了监管范围,这也是全国第一部关于繁荣和规范文物市场的省级政府规章。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机构可以进行免费文物鉴定。
上海作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东西文化的交汇地,一直以来都是民间收藏文物交易的重镇。据初步统计,目前上海有文物商店53家、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70家;涉及文物经营的古玩旧货市场11个,场内经营户1103家;涉及旧物、古玩(文玩)经营的互联网网站317个。我国民间文物交易历史悠久,由于文物的特殊性,实践中不可能有纯粹进行文物交易的市场,大多混杂在古玩交易、工艺品交易中,出现在古玩市场、旧货市场、花鸟市场甚至茶叶市场中。
2012年,国家文物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文物行政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确定的文物商店审批条件和程序,对古玩旧货市场中经营文物的商户进行审批。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文物商店审批条件很高,包括200万元以上注册资本、5名以上中级以上文博专业技术人员等,古玩旧货市场内的商户很难达到。
针对这一情况,新实施的《办法》通过相关制度设计,包括:古玩旧货市场在申请许可时一并提交商户基本信息、在市场显著位置公示从事文物购销经营活动的商户基本信息、明确市场主办单位管理责任等,形成政府管市场、市场管商户的监管模式。
上海虽不是中国地下埋藏文物大省,却是我国重要的文物交易中心之一。随着民间文物收藏不断升温,文物价格持续攀升,文物流通领域不可避免出现一些“乱象”: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虚假鉴定、虚构拍卖等方式,骗取高额费用;还有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大肆造假售假,致使赝品泛滥,严重阻碍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办法》明确,行政管理部门开展文物经营执法活动中,需要对涉案文物进行鉴定的,也可以委托国家文物局认定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此举是构建“多层次文物鉴定服务体系”的又一次重要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