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苏联军事记者的“卫国战争” 一个铅字比一颗子弹还重要
第15版:军界瞭望 2020-01-28

苏联军事记者的“卫国战争”

苏联《祖国保卫者报》记者在野外出报

作家记者肖洛霍夫(前排左一)和法捷耶夫(后排右)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偷袭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爆发。这场民族大决战中,苏联军事记者向全世界展示了广大军民不畏牺牲、奋起抗争的光辉形象,而且这个群体本身也诞生出无数英雄。

大作家成了名记者

战争爆发后第二天,苏联军事宣传系统就进入战时状态,红军政治宣传总局对军队报纸内容作出指示,明确军队报刊任务是培养爱国主义、为提高战斗力服务,这些出版物的中心口号是“一切为了胜利”。

为节省突然因战争而紧缺的资源,苏联国防委员会下令压缩军事报刊印数和出版周期,《红星报》《红色骑兵报》《斯大林人报》印数大减,军事院校、进修班所办报纸干脆停办,腾出来的采编人员全部充实到前线出版物里去,“既拿枪战斗,又用笔写战斗”。

为保证前线报道水平,红军政治宣传总局在6月24日颁布命令,31位苏联作家协会会员从预备役转为红军军官,成为军报记者。诸如康斯坦丁·西蒙诺夫、亚历山大·法捷耶夫、米哈伊尔·肖洛霍夫这样大名鼎鼎的文学大师都当上军事记者。

军事记者可不光是完成本职工作,第28集团军《祖国保卫者报》编辑尼古拉·波塔波夫曾回忆,1941年8月斯摩棱斯克战役期间,全军被德国机械化兵团包围,“所有记者都非常安静,他们跟随指战员突围,没有慌张,所有人都全副武装,没有一个人丢失文件”。最终,军报班子里的15个人,12人突围,3人失踪,其中记者舒宾用机枪掩护战友撤退,此后再也没人见到他。儿童作家出身的军事记者盖达尔与大部队失散后,参加了乌克兰游击队,以机枪手身份在基辅附近坚持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开展工作的“苦衷”

苏联最高统帅部深知战时新闻宣传的重要性。1941年7月,红军政治宣传总局发布前线新闻工作通告,批评记者很少去基层,所做报道大多源自伤员和目击者口述,导致中央级媒体缺乏军事信息。

其实,战地记者有自己的苦衷。1941年12月,著名记者波列沃伊来到加里宁前线采访,与指战员交谈,但就是采访不到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最后,在他的坚决请求,甚至援引联共(布)中央规定,并在集团军政委说情下,科涅夫才接受采访,可时间定在凌晨4点钟!连大记者要采访司令员都如此大费周章,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意识到记者的难处,红军政治宣传总局和联共(布)中央转变作风,要求军地机关为记者采访提供保障,如优先使用电报、飞机、班车和机要通信等等。1941年9月,西南方面军政治部向莫斯科报告,已为所有中央级报纸和塔斯社记者提供汽车交通工具和通行证,满足其搜集材料必需的帮助,还为塔斯社摄影队配备了行军冲洗室,可随时处理照片,保障每旬均可出版摄影报。所有军事记者均发放服装和自卫武器,并解决了饮食问题。

战争锻炼人

尽管国家把最优秀的人才输送到前线,但军事新闻队伍依然人手紧张。1941年9月,布良斯克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皮古尔诺夫向上级诉苦,方面军《歼灭敌人报》没有高素质出版领导人和校对,“无法保障按时出版”。第13集团军《祖国之子报》编辑尼基京感叹“太需要特定专栏记者了”,请求支援哪怕一个记者也好。作家阿加波夫和索洛达尔根本没来集团军编辑部报到,他们早被方面军《红军战士真理报》截留了。

此外,由于记者缺乏军事知识培训,出版物也刊登过不符实际的内容,比如1941年8月4日,《真理报》就刊登记者弗罗洛夫的照片,里面并非被打烂的德国坦克,而是苏联人自己的坦克,引起很大争议。当然,这些情况随着记者经受战争磨练成熟起来后逐渐消失。常立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