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
全国除湖北外新增降至个位数 上海昨天无新增 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在雷神山医院收治重症患者 三百五十多名护士进入公卫中心应急病房“作战” 医生护士把我当孩子一样照顾 很多时候觉得充满力量
第2版:要闻 2020-02-25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首位危重患者治愈出院

医生护士把我当孩子一样照顾

“我就是昨天刚和你视频过的胡医生。”今天上午10时,上海专家组成员、中山医院感染科主任胡必杰教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A1应急病房门口,目送包括杨老先生在内的7名患者出院。杨老先生68岁,是上海首位出院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

杨老先生走出病房接受媒体采访,医生们搬来椅子让他坐在阳光下。一开口说话,他却哽咽了:“感谢上海,感谢这里的医生护士,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昏迷十几天,全靠医生护士悉心照顾,他们把我当孩子,给我换尿布喂饭。”

杨老先生长期居住上海,上月,他赶回武汉老家置办年货。回到上海后,他突然发病,并一度昏迷14天,在公卫中心住了一个月零两天。“现在我就想回家,然后看看孙子,他只有一岁多,很可爱的。”杨老先生说。

“这位患者恢复不错,之前一度气管插管,属于危重患者。”胡必杰介绍,患者刚进来的时候情况比较糟糕,他本身有慢阻肺、乙肝等基础疾病,给治疗带来挑战。他血压一度降低,出现过休克状况。此外,白细胞也很高,和大部分的新冠肺炎患者情况不同,他合并了细菌感染。更棘手的是,这位患者的免疫功能很差,一旦病情恶化,很容易失去生命。

收治入院后,专家组立即启动多学科综合治疗,应用机械通气氧疗、抗病毒药物、抗凝治疗、抗真菌、免疫球蛋白治疗等一系列措施,同时纠正患者电解质平衡问题,多管齐下,力图改变患者身体内环境。多学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施治下,不到两周,杨老先生情况大为好转,之后的恢复状况比较理想。

在救治方案上,胡必杰坦言:“很多专家说过,我们主要是调动了上海市的优质医疗资源。只要上海有,我们都第一时间到位。”因为这个病人的病情变化多,专家组每天上午、下午两次视频会诊,仔细讨论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危重症医学团队的介入,更是保障了各项治疗的顺利开展。

“我们上海治疗的特色,是在早期就评估哪些病人容易成为重症、危重症患者,然后采取有效、广泛的措施,及时阻止普通病人转为重症,或者重症患者转为危重症患者。一旦出现重症或者危重症,抢救团队会及时介入,通过各项技术如ECMO的运用,尽力抢救生命。”在这方面,胡必杰认为,老年人和基础性疾病是患者容易演变为重症和危重症的重要原因。他还告诉记者,重症、危重症患者指征有明显不同;临床来看,出现呼吸衰竭即为重症患者,呼吸衰竭后应用气管插管、呼吸机等治疗的,则为危重症患者。

目前,公卫中心收治的危重病人还有数名,这是第一位出院的。胡必杰透露,还有一位危重症病人也即将出院。专家组相信,上海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后,重症和危重症病人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救治。这些康复者的出院,给上海市民和专家组带来极大的信心。见习记者 张泽茜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