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在重症监护病房用上隔离巾了,在床边气管插管,吸痰过程中,确实能很好地避免喷溅,降低暴露性感染风险。”昨天,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支援武汉三院光谷院区的应佑国副主任医师刚出病房就忙不迭地给医院来电报喜。这几天,“火线”上陆续传来好消息,一些医生护士发明了不少暖心又实用的小物件,用发明创造支持全国抗疫。
防飞溅隔离巾已送武汉
应佑国说的这个发明叫“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已由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联合生产企业迅速试制完成,并被分别送到武汉三院光谷院区、武汉金银潭医院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据了解,这个发明源于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吴嘉骏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参加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过程中,结合抢救时防护实际需要而萌生的发明创意。
“源自临床,用于临床。‘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的创新发明和临床使用充分体现了转化医学的理念。”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学科规划处处长许锋说,从设计草图,到第一件样品试制完成,只用了4天。23日一早,医院紧急招募志愿者前往生产厂家,参加第一批隔离巾的加工试制。昨天早上,2箱60件“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由九院急诊科主任徐兵护送到虹桥火车站押运。四个半小时后,货物顺利运抵武汉。
暖心发明来自临床需求
“医生护士普遍受到口罩、护目镜的压迫问题困扰。”市十医院副院长李济宇说,为了解决小口罩引起的大麻烦,他牵头联合研发企业成立了“头部防压疮保护敷贴研发项目组”,争取以最快速度完成研发、设计和生产。
为了最大程度提升舒适度,研发人员把水胶体、硅凝胶、压敏胶等材质全部贴在脸上不同部位进行“人体试验”,往往一贴就是24小时、48小时,最终选定了皮肤过敏性弱、缓冲效果好并可吸汗的凝胶泡棉复合结构作为敷料材质。产品充分保护面部组织免受压疮,又兼顾敷贴牢固性及舒适性,并可确保长时间敷贴后撕下不会有撕拉的痛感。
2月21日,首批样品打样完成,发热留观病房清洁区严喆护士长和高美丽护士成为首批试用的医务人员。李济宇担任上海市医学会医学科管专委会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临床医生创新发明的产品转化、惠及患者。他表示,正向全市医务人员发出倡议征集,让更多“抗疫实用技术方案”通过遴选,形成产品。
两项新型专利启动转化
昨天,瑞金医院也有两项用于加强医务人员防护的实用新型专利同时申报,分别是“面部防压伤保护组件”和“咽拭子取样防护装置”,并已启动专利转化工作,预计本周两项发明专利的样品将试用于武汉防疫的一线工作。
瑞金医院急诊科“90后”护士梁晓虹在工作中发现,在做咽拭子标本取材的时候,患者需要摘下口罩配合医务人员操作。由于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咽部刺激,患者很可能会出现咳嗽、打喷嚏、呕吐等情况,这就意味着可能产生大量携带病原体的飞沫传播。
梁晓虹护士与院内几名专家商量讨论后,设计了一款咽拭子取样防护装置,在一个类口罩型的装置上,根据取样的常规路线设置一个小口(通道),当护士准备做咽拭子检查时,就请病人戴上这个防护装置,护士就可通过装置上的小孔去取咽拭子标本,大大提升安全系数。此设计在确保正常防护作用的同时,设置有利于检测的通道,该通道可确保咽拭子取材工具顺利伸入病人口腔,同时防止病人口腔中飞沫和气溶胶的喷出。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