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2日 星期六
广告 跨境人民币结算更便利 今日“惊蛰”周末回暖 独处与孤独 抢种绿叶菜 上海启动“养老服务”地方立法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第11版:综合新闻 2020-03-05

独处与孤独

朱光

爱因斯坦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最终在于业余时间。当前,全国人民拥有的“业余时间”空前之长,朋友圈里刷得最多的是美食图片、抖音里看得最多的是美食视频,我们不愧为“舌尖上的中国”。其次,是旅游视频。可以想见,旅游肯定位列今后“报复性消费”之一。甚或,有些地方的人已经“闷”不住往景点跑,当然最后被拦截了……“闷”过头了容易出段子。段子之一就是——我们已经过上了海外华人的生活:好山好水好无聊。

当我们不工作、不社交、不出门,如果总体主要感受是“好无聊”的话,就要反省了。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独处,拥有高度的自由,可以做真正的自己,不受社会角色、家庭身份的“约束”。此时,如果你却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是否因为弄丢了自己呢?想一想童年梦想、理想,是否记得初心与起点,对比一下眼前,是否一直在往目标前行呢?如果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是否就能在独处时,依然确保自己走的路比较正呢?当然,独处给予你思考的时空之“广阔”,也颇为挑战个人的情绪掌控。很多人害怕“独处”这一物理状态变为“孤独”这一心理状态。

林语堂说:“孤独两个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但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为什么独处,变成了孤独?因为精神不富足。当精神不够富足、心灵不够强大,那么孤单的体积,就相当于房间体积减掉一个人的体积。当精神足够丰富、心灵足够强壮,那么再小的房间,也不会限制人在脑海里遨游平行世界。这就是为何名人名言里有那么多关于独处的主题——无论作家、科学家、哲学家,都需要在独处时调动脑细胞排山倒海。

我们很多人早已有了独处的空间,却不知道怎么成为真正的自己。如何度过独处的时光,就决定了如何度过一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