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派出了80后摄像周圣乐、90后编导谢抒豪、80后总导演范士广和“老法师”领队柯丁丁四人摄制组,奔赴武汉,用镜头记录一切和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记忆,可以肯定的是,不久他们将为观众带来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在武汉,他们还有一群同行在并肩作战。
感受严峻 记录真实
前天晚上出发的这4人都是年轻人,有的家里还有襁褓中的孩子,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只对家人说了句,希望能平安回来,便转身上了车。他们到武汉的时间比较短,所以,他们说希望过段时间,有点成果了再接受采访。
事实上,他们并非是第一支走进武汉的纪录片团队。优酷人文的多个团队在2月初就到达了武汉和其他疫情中心区,他们是最早对疫情做出反应并着手调研拍摄的互联网纪录片团队。优酷这部即将于3月9日推出的《冬去春归》,也是第一部由互联网拍摄出品的中国抗击疫情纪录片。“纪录片人这个时候就应该像战士一样冲在第一线,纪录历史、纪录时代。这一点我觉得大家还是达成了共识的。”《冬去春归》的总制片人张伟说。
直到走进武汉,摄制组才真实感受到现实的严峻,“入住酒店的第一天,就被之前在武汉的伙伴们教育了一顿。在这里,任何一次接触后都要做好消毒工作,酒精、84消毒液是常备品,每天的物资损耗极大。而且,这些工作会消耗掉你一天三分之一的精力。”就拿设备消毒这一项来说,如果要进入重症隔离病房和重症病人治疗室(红区)拍摄,要用防水罩和保鲜膜将机器包裹严实方可进入。“而且设备进入后一段时间内无法拿出,院方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无毒处理或销毁。像机头、麦克风套这样毛质物品拍摄完后会就地销毁。”
残酷时刻 温柔瞬间
一边拍摄《冬去春归》,另一边优酷人文主导发起的《余生一日》全民记录计划发起后,在2月9日当天24小时内,吸引了全国近5000人参与拍摄,收到超过3000份个人素材。这份特别的影像日记,让这么多普通中国人有兴趣参与到拍摄中来,在干超看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能引起这么大的共鸣,足以证明我们今天做的事已经不只是关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类人。”
与《余生一日》如出一辙的是豆瓣现在最热的一个话题——“和新型肺炎有关的记忆”,在这个话题下,有超过1万人参与讨论,在这些讨论中,最多的还是关于普通人的生活。这些人中,有奋斗在发热门诊的医生护士,有确诊得新冠肺炎的患者,有在武汉生活的普通市民,有临时跑腿送外卖的健身教练……
平凡的人们总是给人最多感动。央视推出纪录片《在武汉》(见上图)短短两天时间,在B站就有超过百万的播放量,评分更是高达9.9。在第一集中,最令人动容的是志愿者大象为另外一名志愿者丹丹送物资的场景。丹丹头痛、胸闷、咳嗽……大象决定去帮她,他把蔬菜和物资放在她家楼下的长椅上,然后回到不远处的车里拨了她的电话,电话那头一直没有人接,观众能看见他望眼欲穿的眼神。过了很久,穿着厚厚睡衣戴着口罩的丹丹慢慢走到长椅旁边,用袋子装好物资,朝大象停车的地方招了招手,拎着东西几步一停地回去了。望着丹丹离去的背影,大象止不住痛哭了起来。镜头前两个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那招一招手却胜过了千言万语。
《在武汉》中,没有更多的旁白铺设,更多的是这样的细小片段,有出租司机,有菜园阿姨,有单亲妈妈,还有为了工作留守在武汉的记者……虽然来往的人要刻意保持距离,但阵阵暖流依然在相互之间暗暗涌动着。
疫情正在慢慢好转,当我们能摘下口罩走上街头握手拥抱时,也希望大家将这些残酷时刻的温柔瞬间,随这场危机,一起记住。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