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1日 星期五
诗二首 书法 学做厨房小当家 绰号的腔调 在震川中学数朝代 疫情时期的一封家信
第19版:夜光杯 2020-03-05

在震川中学数朝代

喻 军

己亥仲冬,应青龙书院俞敏院长邀请,赴安亭参加诗友间的雅集。中午时分,偶访震川中学,颇感惊讶的是,素未听闻的这所学校,竟是一处可凭吊先贤芳躅,且内蕴丰赡的所在。

适逢周日,绿化环曲、齐整敞亮的校园阒然无声;更兼轩榭亭台、湖石塘池这般楚楚的点景。尤其是偌大的草坪上,有两株近670年树龄的古银杏,推算便知,乃元末至正年间的栽植。如今,这一对历经风雨,依然落叶缤纷、奇奡峻伟的大树,在校园这样的特定环境中,不由让我想起“百年树人”的涵义。

事实上,震川中学的命名,和一位历史人物有关。他叫归有光,明朝散文大家。

归有光系昆山人,字熙甫,别号震川。嘉靖十九年(1540年)举人,后连续参加会试,竟八次落第。36岁时,举家卜居安亭,此便为归有光开办“震川书院”(遗址即今震川中学)之缘起。揆诸史乘,功名、学问、德行本学子三事也,获得“功名”,只是具备了入仕的资格,但隐鳞戢羽、无缘功名的大家并不鲜见。60岁以前的归有光,基本身份为私塾教师兼散文作家。他的开设讲席、传道授业,是其作为落榜生,却有韫玉怀珠之学问、翠竹碧梧之志节的体现。同时,他真的很精进,去世前六年、即耳顺之年,总算龙门点额、得中三甲进士。

归有光于安亭生活、讲学二十余载,门生三百余人。但此番作为,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以前,可谓虽美未彰。直到清江苏巡抚陶澍为纪念归有光、奏请正在拜读《震川先生集》的道光皇帝批准,于安亭建震川书院以后,才使之声名籍籍、广受揄扬。据载,书院落成之日,万人空巷,河道舟楫为之路塞,各地山人、骚客纷至沓来,挥毫作画,彻夜笙歌,一时兴会飙举。当年的震川书院,规模已备,计有大小厅堂、戏台、庭院、房屋共140余间,成为四方学士心仪景慕之府。可惜抗战期间,俱被日机炸毁。

校园中,林则徐的塑像赫然在目。公元1834年仲春,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为治理太湖水患,在苏州、昆山、太仓、嘉定一带进行实地勘察。之前,他曾潜心研究过归有光的《水利论》《三江图说》等著作,出于钦佩,途经安亭时,特意登岸拜谒震川书院,并于临行前亲撰楹联一副:“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食;经师编晚达,专家论定,诳如七子也心降。”林则徐的到访,无疑成为震川中学史册中的一抹亮色。

不得不提的,还有宋文治先生,作为新金陵画派山水大家,他曾于1946年至1949年在震川中学担任美术老师。任教期间,为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宋文治先生义卖书画,用所得款额,建成教师办公室3间。凑巧的是,在我们游访震川中学之前两个月、即2019年10月25日,为纪念宋文治先生诞辰100周年,震川中学特设“宋文治纪念馆”并举行揭幕礼,遵照宋文治先生遗愿,以“松石斋”(谢稚柳题写)替代馆名。

震川书院大门两边曾有一副楹联:远树影连白鹤浦,邻钟闻自赤乌年。指的是三国赤乌年间,这里曾建有一座菩提寺。离此不远,尚有开凿于南北朝梁代的东西两口古井,名为“投钥井”,明万历年间,菩提寺大雄宝殿发生坍塌,海月和尚为修复殿宇,命人打造百斤链锁套于脖颈,然后把钥匙投入东井,发愿不重建殿宇誓不开锁,道心弥坚,令人动容。

对震川中学的造访,我以为两株古银杏,可作为相关历史遗存的年代划分标志,即从树龄670年下瞰,有元明清民之故迹;而自670年仰眺,则可追溯至三国和南北朝。虽皆为先人遗泽,却无不和人文及教育有关。若细省所获,有可堪翘企之高风,亦不乏洵足共仰之德峻。一番邂逅,感触良深,幸近光仪。它们拢共的时间跨度,差不多是悠悠的1800年,而以其邈远的馨传,实可谓上追前古,又矜式后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