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2日 星期六
更加精准有效防控境外疫情输入 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控策略举措 疫情期间入境要经几道关? 边治疗边研究,专家团队也是科研团队
第2版:要闻 2020-03-05

边治疗边研究,专家团队也是科研团队

新冠肺炎上海专家治疗组专家谈临床救治的“上海方案”

张惠勇、卢洪洲、张文宏、毛恩强、胡必杰(从左至右)接受媒体采访首席记者陈炅玮摄

新冠肺炎临床救治的“上海方案”出台后,引发国内热议。如何运用上海方案救治重症患者?临床药物的选择带来哪些启示?今天上午,新冠肺炎上海专家治疗组高级专家组组长张文宏、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瑞金医院毛恩强、中山医院胡必杰、龙华医院张惠勇等专家接受了媒体采访。

谈药物

始于经验,优化于临床

卢洪洲表示,疫情最初,专家组根据以前对冠状病毒的临床经验选择了几种药物尝试治疗。这些药物本来在临床上就是用于其他疾病的,已证明安全,而老药新用将进一步扩大适应证。新成立的临床试验专家组发现,有些药物没有想象中理想,经讨论得出结论后就不再推荐使用。还有些药物确实有效,做了分层分析后,在一些患者身上使用,发现排毒时间缩短,临床症状改善。同时,根据以往的经验,专家组也使用了恢复期的血浆治疗,证明起到了作用。在良好的理论和证据下,血浆治疗纳入了上海方案。

张文宏表示,外界对特效药物关注较多,但现在还很难进行药物机制的详细探讨,核心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边治疗边研究,专家团队也是临床科研团队。我们根据最新指标,对病人观察后多方案比较,最终形成了科学的方案。”张文宏介绍,危重症感染是制约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我们启用先进检测武器对患者检测,帮助我们精准识别和判断,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研究,明确合适的计量、疗程,便于精准干预治疗。”

他同时谈到,临床试验要以国家方案为标准,同时避免多种药物同时在一个病人身上使用。“首先要筛选药物和病人,每一个阶段,做一类药物的临床试验,这样的结果较为确切。”张文宏表示,上海团队团结协作,措施规范,相信很快就会有数据出炉。

谈重症

快速识别,尽早干预

“上海医疗组很早就关注了如何阻止疾病的重症化,一旦成为重症,就演变为全身的问题,多个脏器的损伤也会进一步加剧肺部损伤。因此,我们强调科学施救、综合管控。比如我们用了以往一直在用的保护肠道的黏膜细胞,降低有害物质到达肺部后对肝脏、肾脏引起的二次打击。”瑞金医院毛恩强说,上海方案的形成,有理论基础和临床基础,实际上也证明了上海方案更贴合病人。

胡必杰在专家组内的一大任务,是监测并识别病人是否有向重症、危重症转变的倾向。他谈到,国家指南里,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比较容易发展成重症。就目前上海的300多个案例来看,病毒感染的慢阻肺患者,转危的比例反而不大,但极度肥胖人群也容易转危。由于用药方案调整,以及对病人各种身体功能的监测和尽早干预,使得治疗过程中有效阻止了重症化的发展。同时,CT影像也在诊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能快速告诉医生病人的病情进展,应该采取哪种治疗措施。同时,影像学也参与了专家组对出院病人的决策过程。

谈中西医结合协同治疗,提高疗效

在上周发布的“上海方案”中,特别强调了中西医结合救治能提高患者疗效。比如,对普通患者,给予中药达原饮、甘露消毒丹等加减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进展;对于纳差、呕恶、腹胀、乏力等,也给予中药治疗。

张惠勇指出,上海的90%病人都运用到了中医药的治疗。而随着治疗方案的不断优化,中西医的协同合作也在强化。新冠肺炎是一个新发传染病,以往的医学书籍也没有相关的记载,所以中医专家非常强调传承中的研发和创新。“我们继承了中医辨证、整体观的思想,强调补虚扶正。一些汤药的运用,已初步证明中医治疗可以使患者加速康复,更快达到阳转阴标准。”

本报记者 左妍 见习记者 张泽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