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奥利给》局部
李诗忆
李诗忆作品新鲜明快富有动感
“公司封了,家里材料有限,刻纸工具都拿不回来,但我还是想做点什么。”90后女孩李诗忆通过微信传来一张她在新冠疫情期间创作完成的刻纸作品,“这幅作品叫《中国·奥利给》。‘奥利给’这个词是去年底走红网络的,意思是,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怕,要微笑着面对它,坚持,就是胜利!加油,奥利给!加油白衣天使!加油上海!加油中国!”
声音传来,透着慷慨和激情。这是一代青年面对疫情的勇气,既重视问题也充满战胜困难的信心。屏幕上的这幅新作,似乎便能很好地诠释李诗忆,这个去年入选“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的年轻女孩,既从爷爷和父亲那里传承了海派剪纸的传统技艺,又以自己的方式正为非遗融入当代生活,被更多年轻人所喜爱努力探索。
六岁学剪纸
“6岁起,我就跟着爷爷学习绘画和剪纸了。”李诗忆1991年出生于上海,成长于一个充满着艺术气息的家庭,爷爷是专攻绘画和剪纸的艺术家李廷益,是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专委会的创始人;父亲李守白也是一位出色的海派艺术家,他将石库门里弄作为创作灵感来源,开创了独具海派风格的重彩绘画和剪纸作品。“剪刀划过纸张的声音,是我至今留存的童年记忆。”十多年习练,李诗忆的剪纸技艺虽不及父亲娴熟,但艺术上她也自成一格,作品新鲜明艳、富有动感,“有幸代表上海非遗海派剪纸,参加过韩国丽水世博会、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世博会、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演等。”对于这份传自爷爷的手艺,李诗忆是骄傲的。
还能更有为
不过,真正让她觉得剪纸可以大有作为,是在出国读书以后。本科毕业后,李诗忆赴英留学,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主修博物馆、画廊与当代文化研究专业。“读硕士时经常要做案例研究、公众布展、科普教育设计,每次我都会选择将上海的海派文化作为主题,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来自全球各地的同学老师们能更了解我生活过并热爱的城市。”但令她没想到的是,很多次的课堂演示都受到老师同学们特别的好评,“海派文化,似乎让老外看到了一个更有细节的上海。”
更让李诗忆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无心之举,那年她想为父亲生日拍一个短片表达祝福,“当时的想法是在泰晤士河畔以现场剪纸的形式剪出他的剪影和城市景观。当我到河边拿出剪刀和纸准备开始剪的时候,就引起不少外国人来围观,后来索性边剪边给他们科普海派剪纸,拍完以后他们纷纷问我能不能帮他们剪一些小东西,他们都觉得这是特别厉害的艺术。”李诗忆回忆说,“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传统艺术自带一分神秘感,有他们觉得特别了不起的魅力。”这更坚定了她的艺术选择。
非遗入生活
“如何推动‘非遗+市场+创新’的融合发展模式?如何让非遗成果成为与群众互动的文化纽带?如何促进非遗融入当代生活,让更多年轻一代认识了解?”回国后,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李诗忆的心间,这是她出国留学的目的,也是所得,“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艺术品似乎依然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我们需要有更接地气的展现方式来进入生活。”历经三年开发,几经摸索,2019年李诗忆带领她的团队取名“忆想天开”,在田子坊开出了一爿非遗文创专卖店。
明净时髦的店堂里大大小小的上海主题商品几十多款,有收藏爱好者喜欢的复刻画、剪纸品和白瓷艺术品摆件;有时髦女孩子喜爱的真丝围巾、真丝抱枕、红木梳子、海派笔记本、充电宝等等;还有美食达人喜欢的网红下午茶。“这里有上海的味道,有上海人的家乡情怀。”李诗忆自豪地说,传统文化需要当代表达,需要创新的智慧,需要传承的定力,“传承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我想,当代非遗的发展需要创新来赋能。”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