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生
说中国是礼仪之邦,真不是老王卖瓜。漫长的以前,上层和贵胄们待客的繁文缛节的行止且不说,寻常稍具素养者,客莅临,使之有如归感;客欠身,婉言相留;客坚辞,殷殷陪伴,挥手目送。至于农家,尽管没有“台甫”“久仰”“蓬荜生辉”之类的套话,但“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扫榻以待的热诚却一如春风拂面。那时,若付之书信,情况大致类同,尤其是作为“膝下敬禀者”的儿女,都不敢轻慢。总之,那时人际交往的礼仪,寄寓始发者的带着体温的心迹和灵魂。
但时序至今,快节奏生活和朋友圈的扩容,催生应对的创意:人们挖空心思编织各种花里胡哨、令人目迷五色的表情包,以不变应万变,一秒可全球点发,让点发者可不假思索、得心应手!不过,世界上没有全得益的事,在快捷的同时,礼仪灵魂也一并消失了——艾青说,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有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同样,耄耋者我,也压根没想到原来礼仪文化竟也可以易容、改辙、打包、代劳!现在,每逢时令节日,我的微信好生热闹,形象与用语齐飞,敷衍共省心一色,撞脸“砰砰”,其中也不乏至爱亲朋。我发现,更有不少机灵者,借此两肩卸空,担当清零,一“包”传出,画饼供饥,既得便宜又卖乖。我一一看去,不在乎“口”惠实不至,只觉得诧异:怎么忽然都没心没肺、不会说话了?——那情何以堪?再一想,又释念:生活日益缤纷,每天仅浏览五光十色的微信,连大学者都应接不暇,真要逐一手点屏写,时不我待!于是,大包大揽的表情包谁不热衷?然而,尽人皆知的是,真情实意出自肺腑,是心语的流淌,各个不一无法代庖!试想,那吟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杜甫、那挥毫《钗头凤》的陆游,设若也有手机,他俩会抄此捷径吗?
不要以为我对此“笔伐”,这么能省心达意的工具不拿来,真个冬烘了!我也在熟练把玩中:比如上淘宝,“亲们”作答至详,我即点发“握手”作结;遇到粗疏慵懒还出言不逊,我当即掷去反手拇指和愤怒表情,血压心率一无波动;至于交臂之遇,不知深浅,则遴选合适配图应对,简捷明快,一个字,爽!然而,若“面对”熟友知交,我宁可“迟复为歉”,一准亲力亲为,决不“外包”。为赶新潮,我凡发帖,尽量后缀配图,相得益彰。
对此,我任何人都左右不了,我只信守我的理念:不丢失礼仪灵魂、追求风度的笑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