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设计师非常时期需“练内功”
第21版:创见 2020-04-01
耐得住寂寞,数年精雕细琢——

设计师非常时期需“练内功”

菲利普·斯达克

潘焰荣

吕永中

Konstantin

吕敬人

theJuicySalif

《观照——栖居的哲学》

◆◆戏剧书店

吕敬人作品

◆琳恩

非常时期,除了应急设计之外,设计行业鲜有重磅作品问世。然而,并非没有例外。

就在一些实体书店受疫情影响,勉力在困局中奋力自救时,上海书店行业却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世纪朵云旗下的第5家书店——朵云书院·戏剧店的开业已经“安排上了”。实际上,这不仅是实体书店领域的佳讯,也是同样遭受疫情重创的设计创意行业的一份鼓舞。

优秀的设计师未必要高产,经典的设计更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设计师炼成优秀作品的过程如酿酒,唯有耐得住寂寞“练内功”,才能淬炼佳作,应对非常时期的行业“寂寥”。 ——编者

自首店在松江广富林遗址开业,到入驻上海中心,刷新魔都最高书店纪录,及至去年将教堂建筑改造为诗歌书店,一店一景的朵云书院在设计上每一次都稳扎稳打地带给了上海市民无限惊喜。而凭借地下餐厅和三十年代咖啡馆,立志成为长乐路上发着光的“深夜食堂”的戏剧店,其“书之面具”设计理念也颇令人期待。

这时候发布重磅作品,成为了为戏剧店捉刀的吕永中作为设计师的高光时刻。能在非常时期逆风而上的背后,是这位自称“闷骚男”,又自带哲学家气质的双面设计师耐住寂寞磨一剑,对作品用时光悠然精雕细刻所积累的深厚功底和深刻自信。

相比于越来越多设计师追求曝光频度和人气人脉,每隔几年才会在媒体上抛出重要作品的吕永中算得上是个“异数”。灵感信手拈来,画一张草图就能让甲方乐呵呵照单全收的“神人”只是传说。不少大牌设计师都是数年磨一剑的“绣花人”。

“爆款”需耐得住“寂寞”

“有些时候我们要放掉一点东西,要耐得住寂寞。如果暂时得不到承认,没有关系,只要持续‘修炼’,一定会得到认可。”这是吕永中在采访中多次对媒体说的“肺腑之言”。做一个室内设计项目,比如戏剧店,比如之前的精作大宅“楠轩”,他会用三年甚至更多时间去慢慢打磨。

这还不是“闷骚”设计师吕永中最极致的例子。对一把椅子,他同样也舍得埋头“下血本”。为了用静态的座椅显现出青蛇白蛇肢体动态时的色泽变化,他曾在一把椅子上选了16种渐变色。这把名为“青蛇”的坐具,无论如何都是中国原创设计行业不得不提的“妖娆之作”,横片形状结合人体工程学,融入传统篆书书法的运笔笔意,线条圆润刚劲,有弹性并蕴含生命力,好似从地面以一种舒缓的节奏蜿蜒向上生长,一气呵成。设计难度之高,时间跨度之大,吕永中心中自知,用他的话来说,整个设计过程就好像“让树木慢慢生长”。尽管一贯“闷骚”的他并没有过多描述历时数年的椅子设计过程,但通过其他设计同行对作品的啧啧赞叹,以及吕永中本人在公开场合数次提及“设计一把椅子的难度不亚于设计一栋摩天大楼”,人们还是不难想象这把取材于《白蛇传》、用现代设计手法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作品创作过程的艰辛。

用大量的“寂寞”去打磨设计的经典“爆款”,这一点在图书设计大师吕敬人的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把一本书当一座建筑来做,把一本书的设计当做一部电影来导演,图书设计作品多次获评“世界最美的书”、“中国最美的书”的吕敬人,每一次的经典大作设计都可能持续数年。为了让文字和图像能在纸间诗意栖息,从领悟文本内容开始,到和作者、编辑乃至读者交流,参与文本原貌的设计,协调布置阅读空间,打磨字体、字号和色彩,配合封皮、印刷、纸张进行调整和再度创作,吕敬人每一步都精益求精。在为中国科技大学造纸研究所的《中国手工纸调查报告》捉刀设计时,以他的职业素养和经验,他估算仍需要花费至少十年时间。“整个设计过程是从搜集那些纸张开始的。”

“其实我对前辈的说法感同身受。”提起耕耘图书设计师40多年的“老前辈”吕敬人,“85后”平面设计师潘焰荣表示崇敬。虽然年轻,但他也深知用心做一部好作品,需要“炼内功”,千淘万漉,滤尽泥沙。最近,他设计的《观照——栖居的哲学》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获得铜奖。用电影般的“分镜头”方式配图,去放大和呈现中国古典家具精致的细节和精湛的工艺,也让这位年轻设计师花了大量时间,在和作者充分沟通之后慢慢打磨。“时间有限,我只能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整体设计,我觉得做图书设计就是在奉献,”如今,潘焰荣开始筛选客户,争取更多话语权。用他的话来说,希望出好作品的设计师时间成本太高了,所以把有限的时间全都花到值得的作品上。

“四两拨千斤”实则厚积薄发

“设计师是一种很‘痛苦’、‘煎熬’的职业,”一位常常和设计师打交道,与他们为设计的量产成本问题吵得面红耳赤的经理人坦言,从职业角度来说,设计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领悟人们的需求,到寻找灵感,再到一遍遍地修改,从线条、体量、材质、工艺,哪怕一丝线条,都会“折腾”不少时间。“这是一个表面看起来光鲜,其实很磨人的工作。”

不只是在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再大牌的设计师也逃不过用“寂寞”打磨“爆款”的环节。尽管一些人表现看起来四两拨千斤,但这不是“真相”。

直到chair ONE行销全球很多年后,一些人才知道,康斯坦丁·格里克(Konstantin Grcic)打造这把金属线条“编织”的椅子,在助手的协助下用了三年时间。而在此之前,他们认识的格里克,仅是时尚杂志上的一张平面大片。但真实的格里克,日常的状态就是不修边幅地在“躲”在工作室尝试各种可能性。“要把每一种极限都尝试过了,我才会知道设计的边界在哪里,”在设计的草图阶段,格里克的每个想法都需要大量的模型去实践,那些稀疏的网状结构是否能够极好地支撑不同体型的人体,后背上的把手用哪一种线条,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去满足各种场景的坐姿需求。最初,chair ONE被当做户外椅子来说设计——表面需要杜绝雨水,减少灰尘堆积,夸张的形态则令它能够在街道、建筑或自然的环境中拥有自己的美学上的存在,而不是被环境所吞没。正因为花费三年设计,缜密地考虑到每一个细节,一些人惊喜地发现,座椅的“硬朗”外形和良好的舒适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把它放在室内很百搭点睛。“这是我和助手在设计中的一些尝试,”当格里克向人们展示他和助手为搞清楚结构的承重力,连续多日趴在地上向上看进行观察的图片时,很多人才明白,这位看似在时尚杂志上出尽风头的设计师,其实并不轻松。

不只是一把椅子,设计一支钢笔,格里克也用了这么多时间。当有人问起为什么一件作品居然要用三年时间设计时,他疑惑地反问:“这不是应该的吗?”

除了chair ONE这样的畅销坐具之外,学设计的小伙伴对出自“设计鬼才”菲利普·斯塔克的“the Juicy Salif”榨汁机也一定不陌生。流畅的线条,光滑的曲面,从外形来看犹如外星来客的榨汁机十分具有记忆点。

委托斯塔克设计榨汁机的Alessi家族的年轻继承人曾这样描述设计过程。“当时,我的叔叔一直在问菲利普,设计好了没有,实在被催得紧,在餐厅里,菲利普就画了几分钟,画下了这张草稿……”然而,这只是事实真相的一部分。

在“the Juicy Salif”问世之前,榨汁机的设计乏善可陈,但要真正改变传统手工榨汁机设计,并非易事。在接受设计委托时,斯塔克一直在思考,习惯于在历史书籍的阅读归纳总结中寻找灵感和突破点的他,偏偏在榨汁机设计上收获寥寥,在很多时间中一筹莫展。

“没落笔并不代表没有思考,”用Alessi家族另一位从事设计事务、对设计师的日常更为了解的成员的话来说,“如果他觉得还没结果,依照他的个性是不会勉强为之的。之所以在餐厅画下草图,是因为菲利普思考了整整三年,突然到了那个时间,他觉得可以出手了。”的确,灵感从来不会自动光顾,即便如斯达克这样被誉为“鬼才”的设计师,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隐居于巴黎郊区,带着团队“猫”在工作室中埋头耕耘。看似四两拨千斤,实则是厚积薄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