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上善若水 做个“家庭妇男” 也说老人用微信 烟纸店 父亲
第22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20-04-04

父亲

□吴金水

前年,父亲节未到,父亲却永远地走了。

父亲出生于1936年,大半辈子在桐城的大山里度过,只是在大闹饥荒的那几年,父亲随祖母曾远赴徽州生活,年近七十住到县城里。父亲七岁时,他的父亲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成了没父亲的孩子,开启了颠沛流离和辛劳耕作的人生。为此,父亲每当忆起少时吃过的苦头之时,总是表达出没爸的孩子那深深的痛楚,“要是我父亲还活着,情况绝不会是那样的!”在有父亲的那段岁月里,他陆陆续续地读过约一年私塾,这也养成了他不忘读书的习惯。

据说《千家诗》是私塾的启蒙读本,父亲喜欢吟诵千家诗,他有一本千家诗手抄本,雨雪天不用下地干农活时或酒兴诗情之后,他会拿出手抄本,戴上老花镜,大声吟诵起来:“云淡风轻近午天……”摇头晃脑,长音缭绕,韵味十足,也许还抒发着一丝别样情怀。我不知道也未曾追问,这是吟诗,还是桐城私塾先生独有习惯的传承,抑或父亲的自创?

父亲四十岁那年,买了一套刚出版的《水浒全传》。父亲对书很珍视,他的书都收藏在加锁的小箱子里,小心保管着,不许毛手毛脚的我们去看。我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趁父亲下地干活不在家,在小阁楼上冒着高温酷暑偷读他的“水浒”,还摘抄了大段大段的描写词句,进初中的第一篇作文就大秀一把,谁知这半文半白的清词丽句根本不受语文老师待见,毫不留情地用红笔叉光,给了我当头一棒。后来我想,我之所以文章写得还不好,可能与此挫折有一丝关联吧。

父亲读书活学活用,比方说喝酒,他曾在酒桌上多次畅谈喝酒之优缺点,说《水浒传》里说了,酒能成事,酒能误事,酒还能败事。我第一次听到时,心中疑惑,我也读过《水浒传》,怎不记得有这句话?后来去翻看,书中真有类似的话,我对父亲心生敬佩。

古人说,《汉书》可以下酒,我不知读书与喝酒是否有某种内在的关联。父亲倒是一个又爱酒又爱读书的人,喝酒胜过读书。酒席桌上有他,就会有他的大嗓门,最常说的便是“我这个南方人,生的是北方人性格”,历史传说,国内外大事,甚至家长里短,都是说不完的话题。搬到县城居住后,顿顿有酒就是他的快乐人生。有一年他到上海来,把我珍藏的酒全部喝光,喝完酒抹抹嘴巴,笑眯眯对我说“你得感谢我帮你推销酒”。后来由于高血压原因,医生和我们都劝他戒酒,他振振有词地反击:“我都七十多了,还能活七十岁?有酒就喝!”大有一股“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万载名”的气概。后来健康更差,他才自我克制起来,只在来客人和过节日时稍稍举杯了,毕竟口腹嗜好敌不过病痛苦楚。陶渊明临终前曾长叹一声,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酒还没喝够,人却不行了。如果父亲临终前有憾事要说的话,会不会说得与陶渊明一样呢?

父亲读过书,明白读书的重要,虽然家境不好,只要孩子好读书,砸锅卖铁他也不皱眉头。但他从来不劝我去发奋读书,只是淡淡地告诉我,考不上也不要紧,家中耙锄有的是,考不上就驮耙锄跟他下地干活,他还多个帮手呢。但我明白,我的人生一定不能与耙锄为伍。

桐城与上海远隔千里,但有了手机,联系就很平常。每次打电话,他都谆谆告诫那不变的几句话,“注意安全,保重身体”等。听的次数多了,耳朵也快起老茧了,有几次我真想说,老爸您别老是啰嗦那几句话了。但我终于忍住没说,因为我知道这是他的一份挂念。只是,这样的啰嗦已有一年多没听到了,再也听不到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