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我们也都在画里 真情以驭笔云开终雨霁
第13版:文体新闻 2020-04-08

真情以驭笔云开终雨霁

“召唤”上海抗疫美术摄影主题展今日开幕

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上午参观展览

巨幅作品《召唤》本报记者 胡晓芒摄

今天上午,《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这是上海第一个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大型实体展览。文艺名家和创作代表共同观展,参观者虽然戴着口罩,仍无法掩盖住笑容和自豪。

更难得的是,来自华山医院、东方医院、瑞金医院援鄂医疗队代表30余人成为了参观队伍的主角,他们在书法家张丰的行书长卷六联幅《上海支援湖北医务人员英雄榜》上找到了自己和同事们的名字。

顶天立地守护者

2020年的春天,我们一起经历了这段刻骨铭心的时光。刘亚平等20多位艺术家在1个月内创作的一件巨幅作品,悬挂在中华艺术宫5米层的展厅正门,这是一幅长18米、高2.2米的巨幅作品《召唤》,20余位画家夜以继日,每6米一组,分成3组在一周内集体创作完成,成为本次大展点睛之笔。长卷全景式地再现抗疫一线人物群像,绘出希望的春日。

展览分5个部分的主展和1个摄影作品附展、1个漫画作品附展。主展5个部分中,《临危出征》《鏖战江汉》《坚强后盾》以时间为主线,展示战“疫”的各阶段各进程;《守望相助》《人间真情》以空间为中心,展现战“疫”的各块面各场景;附展《难忘瞬间》以“瞬间”为关键词,用摄影作品定格战“疫”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感人画面。

多种多样艺术范

在此次艺术展上,写实的抗疫场面、英雄的人物形象占据了大多数,另有一些艺术家沿用风格化艺术语言,在这场主题创作上“发声”。他们的艺术表达超脱了照相机式的叙事,独辟蹊径。

在抽象领域深耕的艺术家丁设带来一大张银色铁丝网,取名《罩》,这是展场中唯一的当代装置。这张“网”是由500多个铝“口罩”织成的一个超级口罩,远望像一张隔离之网。小画面里的线条编织是丁设的抽象标识,他通过材质传达了人文思考。

青年画家徐旭峰的工笔向来是温婉文气的,画佛像仕女见长,难以直击那些风风火火的救命场面。他巧妙地描出三十个使用过的口罩,皱褶的纹理处理得静心细腻,每一只口罩完成了使命,它无声地见证了这段特殊时期。背景衬以“风月同天”的暖心标语,补足了画面的完整度。

画家毛冬华延续着没骨法画现代建筑的用笔,绘就以黄鹤楼为主体的《云开雨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水墨中传达出拨云见日的诗意。艺术家李守白父女四联作品《向心力·中国力量》,以武汉地标黄鹤楼所置身天色从暗到亮过渡,比喻抗疫的近况趋向光明。

真情力量动人心

展览的唯一一幅书法作品是上海青年书法家张丰连续18个小时不眠不休书就的宽4米、高3米的行书长卷六联幅《上海支援湖北医务人员英雄榜》,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韩天衡通宵创作,以引首章“医者仁心”向《英雄榜》上的1649位英雄致敬。这幅巨幅书法作品将赠送给援鄂的上海医院收藏。

在展览收尾处,上海美协常务理事、中国画院画师汪家芳耗时三周完成的写意山水大作,由《巍巍中华情》更名为《大爱中华》,画面中祖国江山气势磅礴,全国标志性景观融于一图。展览后记由诗人赵丽宏专门为主题展创作的诗歌《在春天回望》,深情讴歌了生命的可贵、人间的真爱、奉献的崇高。

抗疫期间,上海文艺界积极投身抗疫,不仅投身抗疫题材创作,他们的敬业瞬间被镜头抓拍到,背后还涌现出动人的故事。童双春老师经济本不宽裕,却一下捐出了自己积蓄的3万元支持抗疫。

开展首日多感慨

今天是开展首日,援鄂医务人员代表、社区志愿者代表、参展作者代表以及上海文艺界著名人士作为首批观众参观展览。

展览还展出了从一线医护工作者、广大志愿者拍摄的照片中精选出来的作品,用影像和文字图说照片背后的故事,让医护工作者感到分外亲切,抗疫勇士是英雄也是有感情有牵挂的普通人。张文宏医生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刚毅,医护母亲对女儿的抚慰,都能直接击中观众心头的柔软处。

本主题展展出的800余件作品,是从以上海为主的1800余位一线抗疫勇士、文艺工作者及各界人士自发创作的13000余件视觉艺术作品中遴选而来,其中美术作品250余件,摄影作品480余幅,民间艺术、雕塑、装置等形式的艺术作品70余件/组。所有作品均为原创新作,其中80%以上是第一次向公众亮相。展览由市文旅局、市文联等共同主办。

本报记者 乐梦融

参观小贴士展览时间:4月8日—5月8日

展览地点:中华艺术宫/5米层展厅(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205号)

参观时间:10:00—18:00(17:00停止入场、周一馆休)

注意事项:

1.为保证场馆正常参观秩序,建议提前电话预约参观(预约电话:20252018咨询热线:4009219021)

2.在入口处出示随申码绿码并实名登记

3.参观全程佩戴口罩并保持参观间距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