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怡然
珍藏着父母留下的我出生时的三张凭据:70年前“上海中美医院”开具的“保证书”“付款通知单”和“结账单收据”。每当看到这些泛黄的“私家卷宗”里的原始单据,便好奇地想了解这“中美医院”的前世今生。曾在网上搜索过,却并未发现确凿的信息。近日读到《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乔争月的文章,方知其来龙去脉。
据乔小姐的考证,整整120年前的1900年,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同济医院”(Tung Chi Hospital)。这位善良的洋医生英年早逝后,“同济医院”更名为“宝隆医院”;抗战胜利后,则更名为“中美医院”,而我恰恰降生在这个节点上!就在我出生半年后,又更名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此后四五年间,这家医院被分批迁往湖北武汉,更名为“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目前的全称则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而我呱呱坠地的地方,约摸就是原先“同济医院”的凤阳路院址,如今的长征医院。
冥冥之中,生于上海的我,和德国、和武汉还有那么一点勾连呢!而这三份“历史档案”承载着时代印记,从中或可解读出不少有价值的信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