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用设计舒缓人们走进医院后的心情
第22版:创见 2020-04-08

用设计舒缓人们走进医院后的心情

和一墙一瓦平等地对话

上海儿童医院 资料照片

杰曼设计的诊所 候诊室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

西夫医院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

西夫医院

杰曼设计的诊所

阿姆斯特丹艾玛儿童医院

牙科诊所候诊室儿童区

阿姆斯特丹艾玛儿童医院

◆琳恩

近日,被情绪激动患者砍伤的眼科医生陶勇,经历两个多月的恢复之后做了首次直播。镜头中,带着真诚的笑容,他并没有因为这次意外而改变初心。“还想继续在临床工作。”陶勇说。

医院作为医护与患者密切接触、展开工作的特殊场所,不可避免地承载着各种情绪,传统医院系统设计中,避免人们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产生的情绪爆炸并没有被作为设计的重点来考虑。重新谋划医院的设计,赋予这个特殊的公共场所更多温度,让前来就医的患者和家属不再心怀过多的焦虑和恐惧,显露出越来越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事实上,设计师、医务工作者、志愿者都已在这方面发挥着作用。从上海放眼全球,城市的文明程度,从来都不取决于这里有多少钢筋水泥建成的高楼大厦,而是你我每个个体,能否和一墙一瓦平等地对话,医院设计也是测量尺度之一。

艺术设计让患者得到抚慰

说到提升医院就医温度,很多上海人可能会首先联想到上海儿童医院的“阳光小屋”。成立于1998年的“阳光小屋”,是全国第一家为白血病儿童在治疗期间提供学习、娱乐的场所。区别于注重效率和就医功能的一般医院空间,“阳光小屋”的活动室面积不大却布置温馨,儿童书籍、玩具、钢琴以及液晶电视的布置都是根据孩子的身高来规划墙上的生动图案。这也是为什么患儿走进这里,就深深被这里吸引的原因。画画、折纸,或者碰碰琴键,在社工和志愿者的看护和安抚下,听着钢琴发出愉悦动听的响声,这些受病痛折磨,正在与病魔斗争的孩子们心里有了阳光。

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阳光小屋”的创立就让人们意识到了医院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用艺术化的手法,为病人和医护、社工创造更多互动空间,在很多年里成为各大医院和相关机构探索的命题。不少设计师、艺术家,纷纷走入医院,在白墙上画下可爱、充满正能量的卡通形象、艺术花卉,让医院不再是人们印象中那个陌生、冰冷,缺乏关爱意识的功能空间。

而这仅是开始。一些对医疗系统熟稔的设计师和专业设计机构,开始从更多立体的维度打造像家、乐园一样的医院空间。比如由布鲁·诺斯(Buro North)捉刀的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医院候诊大厅的立柱变成了一棵棵色彩明艳的“树木”,迎接前来就诊的孩子们是童话故事里的兔子和熊。孩子们看到睡前故事里那些熟悉的形象“鲜活”地站在自己的面前,原本令他们心头萌生拒意的医院,突然变成了自己想象中的童话王国,一个个和童话细节中吻合的导引路标,引导他们一步步迈入医生的诊室。“小哭脸”被欢笑和好奇所替代,孩子心情不错,家长自然也跟着乐呵,和医护人员的沟通变得没那么困难了。

为成年人打造的医院,童话故事可能未必能发挥奇效,但这似乎也难不倒建筑师和设计师。在以色列采法特,韦恩斯坦·瓦迪亚建筑师事务所(Weinstein Vaadia Architects)的建筑师们在设计西夫医院时,采用了“度假”的设计理念。他们巧妙地利用了医院周边加利利地质景观,将医院建筑融入到周边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中。

清晰简单的设计一方面凸显着周边环境的秀丽,也赋予了医院平静、安宁的氛围。病房按照逻辑顺序沿着主要公共区域依次排列,清晰简单的层次结构,为患者提供便利的同时,落地窗不仅提供了整个空间良好的自然采光,也诠释着设计师们“借景”的智慧,医院空间里的景致不亚于山居度假酒店。把自然景观引入医生和就诊病患的视野之中,在室内布置一些造型可爱,色彩明快的家具,一个能让患者得到良好休憩与医护人员进行正向互动的环境就这样诞生了。

在这个公共空间,需要一些生活气息

“虽然医院设计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的严格标准,但每个人都会和医院打交道,都有不同的体验,所以,每个人都会对医院的设计有诉求,因而,医院设计的难度在于,设计师需要考虑各方的意见和感受,换句话说,从在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社工到就医的病人,人人都是医院的设计师,都对医院产生影响。”比利时杰曼·加农(Germain Canon)坦言,因为从小体弱多病,又害怕去医院,所以他一直有“设计一个让人们不会再害怕走进的诊所”的愿望。

当然,他也如愿得到了一展宏愿的机会,从旁观的患者,变成了牙科诊所空间的设计师。“我一直在思考医院和家的关系,这两个地方通常是对立的,患者因为要去诊所就诊,不得不暂时离开温暖的家,但既然人人都要回家,人人又不得不去医院和诊所,”所谓“众口难调”,为了满足各种人的就诊需求,杰曼用了大而化之的手法,动用各种设计手法将诊所营造出家的感觉——比如,利用诊所沿街而立的位置,用玻璃幕墙引入了充足的自然光线,加上诊所里的木质地板,整个空间不是冰冷惨白,而是有了温度与烟火气;候诊室里的低矮的家具、围绕着茶几摆放的坐垫,都让这里充满了生活气息。墙面上木质搁架带有凹槽,和家中墙面的储物架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是用来放置牙刷牙膏的。以就诊患者角度出发,感同身受,又能兼顾医护人员的实际工作需求,杰曼的设计虽然称不上大手笔,却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医院设计以高度的专业性,处处对设计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智慧提出挑战。其实,不少设计师投入到医院的高难度设计之中,也都是因为他们对就医有着自己的体验,希望能够参与到医院系统的革新之中。

不过,既然人人都是设计师,自然也有设计师不按常理出牌。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在就诊时不喜欢医院标志设计冰冷的墙壁,让人窒息的消毒水气味,以及那无处不在的”你有病”暗示。但他却欣赏医院的专业性,“一个极简的医院,对患者来说反而是安心的,因为这意味着医院的管理者和工作者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专业的工作中去。”他认为,要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在医院空间设置明晰的导向,醒目的就医标记,凸显医院的专业度和严谨度,顺利帮助患者找到对应的医生,就是设计师发挥的作用。他设计的医院,一如他之前为无印良品定制的“低照度”日式极简风格,却因为实用、风格明晰,目的导向明确,也受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好评。

医院设计一方面具有严格的科学标准和流程,另一方面也体现着社会各种人群需求、文化观念的碰撞结果。无论是艺术化、极简化还是智能化,正视患者的情绪,为医患提供畅通的沟通和表达渠道,让更多维度的需求在医院的营造中得以充分体现,应当是医院设计未来的大势所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