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多面广的民营企业是民营经济大省浙江的“基本盘”,当前,全省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众多龙头企业、民营企业纷纷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围绕产业链薄弱环节和供需短板,对企业原材料供应、设备等需求进行梳理,以疏“堵点”,补“断点”的方式,把每个生产环节紧扣起来,让上下游企业“动”起来,以此带动产业链协同有序复工。
政企合力疏通供应链
汽车零部件多,产业链长且分散,某一环节零部件上游企业没有复产,都会影响到汽车的生产。
吉利控股集团是宁波最大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在宁波杭州湾、北仑、宁海等地均有生产基地。2月14日,吉利梳理供应链企业清单后,向当地政府求助,希望能协调本地配套企业复工,以解燃眉之急。随即,相关部门对配套企业按区县(市)分类,在多地临时成立供应链小组,及时跟踪推进配套企业复工复产。
宁海9家吉利汽车零部件供应企业一天内全部恢复生产,慈溪15家零部件供应企业两天内恢复生产……吉利汽车宁波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短短两天,宁波156家吉利汽车配套企业中,就有108家企业顺利复工,让吉利得以迅速解决供应链配套不足的问题。
零部件有了,企业又面临着物流运输的限制。宁波市经信局在得知该情况后,帮助本地多家吉利汽车配套企业制定物流车辆进出“白名单”,点对点解决了物流问题,盘活了整个产业链条。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吉利在政府的精准帮助下,不仅自身快速复工,也带动了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和终端恢复生产及销售。
目前,节后生产的新车已开始交付客户。吉利高层人士表示,以前并不知道宁波汽配产业有如此大的配套能力,经此一“疫”,后续将做深入调研,争取提高吉利在宁波的配套率。
上下游企业抱团复工
在浙江金华市,一些企业不仅复工复产,还带动了产业链协同复工。阳帆节能是当地一家自主研发空气能热水器、地暖等节能设备的企业。疫情发生后,企业也曾面临原料、配件紧缺等紧迫难题。但企业主动谋划,提早准备,组织员工居家上班对接零件供应商,提前打通上下游供应链,把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3月31日,在阳帆节能开发有限公司装配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忙碌的场景,与之前没什么两样。一台台装配完成的产品正“蓄势待发”。当天下午,一位温州客户专程赶到企业检验产品,看到一台台产品走下流水线,他说:“没想到你们运作这么快,这下我心里就有底了。”
“与我们相关联的30多家上游企业都在本市范围内,这些中小企业就像产品的‘螺丝钉’,对我们生产的每个环节至关重要。”阳帆节能企业负责人表示,自3月以来,企业复产中的所有原料、配件就一直没有断供过。今年企业有信心实现产能增长1.5倍。
主动出“计”打通产业链
4月2日,记者走进位于长兴县和平镇的浙江天能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所有生产线开足马力全力运转,动力电池产品成批下线,物流货车运往全国各地。这里一切如常,产业链畅通。眼前这火热生产场景背后,离不开天能的快人一步。
“天能在复工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产业链打不通。”公司总经理助理波涛表示,一些上游配件,如纸箱、塑壳、硫酸等物资供不上,复工复产就是空谈。为此,天能主动出“计”,向经信部门申请,协助配套上游企业一起复工。并派专人上门指导、对标做好防疫,很快多家企业就通过了复工审核,激活上下游产业链复苏,释放产能有序运转。目前,各上游配件供给产能全部到位。供需已经达到平衡,订单量也足够大。
而随着省际物流日渐通畅,公司向下游的供给也日渐顺畅。在公司仓库门口,5辆13米长的大货车排成长长的车队,一箱箱电池打包装车。最近,每天都有10万个电池从这里运往全国。“我们现在完全不担心生产和销售了。”波涛说。 本报记者 唐闻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