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东航食品获全国首例“一址两证”食品许可 说说你对亲人英雄的惦念 航班的固废和污水去哪了? 忙到儿子的春考分数都不记得了
第5版:上海新闻 2020-04-08
社区、火车站、分流点……闵行机关干部徐铮奋战在抗疫一线

忙到儿子的春考分数都不记得了

徐铮在统计闵行区各街镇上报的居家隔离人员数据本报记者陶磊摄

徐铮,闵行区民政局计划财务科科长。从1月底到现在,一直忙碌在抗疫第一线。“我很忙,但我做的事情很繁琐”,听说要采访他,徐铮不好意思地笑了,“没做过什么大事”。

在社区

他把备用口罩送给老人

徐铮是闵行区民政局的一名党员。1月底,局里抽调党员干部支援社区,徐铮的服务地点在华漕镇。从2月1日开始,他到华漕镇指导村居口罩预约登记和购买工作。先是做预案,指导居民预约登记,到了购买的时候,他和其他志愿者到一线,做好居民解释工作,应对突发情况。

“我不是最辛苦的,社区办的同志们才真心辛苦,他们要登记外来人口,工作量非常大,有些人好几天没回家,天天吃泡面。”看到他们“介作孽”(沪语:这么可怜),徐铮自掏腰包买羊肉给大家改善伙食,“我老婆是纪王人,那边土特产很好”。

一次在指导居民预约登记口罩的时候,发现一对老夫妻没戴口罩来排队,其他居民见了都嘀咕,有点责怪他们。徐铮一问,原来老夫妻家中一个口罩也没有。徐铮拿出3个备用口罩给他们。“我平时骑自行车一直佩戴口罩的,所以家里备了一些。”徐铮解释说。事后有人说,那时市面上口罩很难买,徐铮送出去的可是“硬通货”啊。

2月10日开始,徐铮再次响应区委组织部号召,带头前往虹桥镇社区参加联防联控工作。3月2日,听说血库缺血,他立即报名参加献血,事后也没有休息,马上回到一线。

在火车站

他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

2月3日下午,随着返沪高峰来临,当接通知需要增援虹桥火车站后,徐铮二话不说第一个报名,第二天就投入到虹桥火车站疫情防控工作。“那时工作量巨大,一班车接一班车到站,一两千人同时出站。”徐铮和他的同伴们要指导旅客登记信息、核对信息、指导乘客扫二维码或者是填写纸质版的登记表……“每天不知道要做多少事、需要回答旅客多少问题。有人手机没电了要借你的手机打,有人不记得亲戚家门牌号,有人不会扫二维码……”徐铮和其他志愿者不断地解释,嗓子彻底哑了。“每天结束高铁的工作后,第二天我继续投入单位的工作。如果高铁是晚班,那就只有三四小时的睡眠。这个节奏周而复始地循环着。”

徐铮坦言,那时大家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因为10分钟就一趟火车到站,一个人跑开,搭档工作量马上激增,另外,当时物资紧缺,一旦上厕所就要浪费一套防护服。“尽管困难不少,但我们机关干部的凝聚力让我震撼,大家齐心协力,没有一个人退缩。”徐铮说。

据悉,这种紧张忙碌的工作直到2月9日其他单位接管才结束。

在分流点

他每天仅睡三四个小时

进入3月,境外输入压力越来越大。徐铮转战两大机场入境回沪人员闵行区分流点。作为闵行分流点的区民政局联络人之一,他和志愿者一起核对公安提供的信息,匹配疾控数据,和街镇对接区分居家隔离和集中隔离,调度分流车辆,应对、协调各种突发事件……每次市级层面措施的变动,徐铮的工作内容及流程都会做相应变动。不变的是忙碌的状态,他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最高纪录是连续奋战了36小时,然后只眯了1个多小时又投入工作。

徐铮的大儿子今年高三,小女儿还在上幼儿园。妻子也是机关干部,和他一样也扑在一线。家里的事多亏了丈人、丈母娘和母亲的帮忙。在此期间,徐铮还“完美”地错过了大儿子18周岁的生日。

“孩子春考考了几分?”记者问。

“300多(分),300多(分)。具体几分我记不清了。”徐铮有点尴尬地回答,实在是太忙了,没时间顾孩子。他说,就盼着疫情快点结束,一切回归正常。 本报记者 鲁哲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