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让听障人士“听”见“召唤” “这就是我!” “上海的声音”云端首秀
第16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0-04-23

“这就是我!”

援鄂医护在“召唤”展中找到自己

援鄂医疗队员在“召唤”展上合影记者郭新洋摄

昨日,刚刚解除隔离的百余名华山援鄂医疗队员来到中华艺术宫,走进“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一幅幅似曾相识的画面,将这批平凡却又不凡的“逆行者”重新带回抗疫一线。他们时而驻足凝望、窃窃私语,时而互相调侃,说笑着又突然沉默,眼中升起薄雾。他们中有人背着相机而来,有人频频在照片前比心,他们说:“展览中,每个画面都很熟悉,每个场景历历在目,每个背影都像自己。”

在一幅“隔窗相望”的照片前,华山医院血管外科的朱医生驻足良久,画面中是一对医护夫妻,丈夫感染了新冠肺炎戴着呼吸面罩,而妻子则穿着厚重的隔离服,两人隔着玻璃掌心对着掌心,传递着爱和希望的力量。这一画面将朱医生瞬间带回那段“抗疫时光”,“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病房里这样的画面比比皆是。”无数对医护夫妻或是恋人,都像他们这样站在生死线上,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不会就是生离死别。

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们兴奋地站在一张集体照前合影,照片拍摄于3月10日,那天武昌方舱医院正式休舱,队员们终于脱下厚重的防护服留下了这难忘的合影。医技组组长杨敏婕告诉记者,这是2020年以来最开心的一天了,看着患者们恢复如初走出医院,那份激动和欣慰无与伦比。照片上,一张张笑脸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记录了这段特殊的日子,也是每个奋战在方舱医院的医护们的勋章。

“召唤”展的画作或是摄影作品几乎是“抗疫”的实录,援鄂的医护们也在许多照片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刘治平站在医护工作者正为病患进行抢救的照片前,图片中都是戴着眼罩、穿着防护服“全副武装”的医护,最靠近镜头的那个白色帽子上写着“治平”二字。“你们看,这是我!”刘治平欣喜地指着图片中的身影,同事贴心地为她留下这张“我和我的合影”。无独有偶,张文萃也在另一张照片中看到了自己。而更多医护工作者则在展览门口的“英雄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年轻的她们嘻嘻哈哈挤作一团,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中寻觅,脱下“战袍”,她们也不过是九零后的活泼女孩。而在她们身后,有人按下快门,爱好摄影的爷叔说:“年纪才跟我女儿一般大,都是‘抗疫’战场回来的,真了不起。”

昨日的观展,也是这批华山援鄂医疗队员返沪隔离结束后首次外出集体活动。他们中有在大年三十就紧急集合前往武汉,来不及吃上一口年夜饭,奋战在武汉金银潭的一纵队;有在年初四冒着严寒出发,加入武汉三院的二纵队;有临危受命、一夜成军,开设武昌方舱医院,开创了救援历史、创造了中国经验的三纵队;还有接管了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ICU,收最重的病人、打最硬的仗,守住“降低死亡率”最后防线的四纵队以及奋战在公卫临床医学中心,筑就上海“提高治愈率”白色长城一线医务工作者。这些“逆行天使”们的出现,让现场参展者激动不已,许多前来参观展览的市民拉着他们合影,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