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诗二首 守望相助期待春天(中国画) 灯火阑珊处 “天命之谓性” 池塘生春草 高师的中庭花园
第17版:夜光杯 2020-04-29

“天命之谓性”

白子超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如此开篇,实在不同凡响,可说是高屋建瓴,振聋发聩。读者不会一览而过,而必是再三吟诵,逐句逐字琢磨其意。

天命,天的命令,或天的决定、安排。西周以降,天的神性逐渐淡化,历经三百余年,最后成为仍旧带有神秘外壳的物理存在,同时成为体现最高价值的天道。这一过程,到孔子时大体完成。于是,四时行,百物生,都被看作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只不过习惯上还是常用天道、天命来概括。这个天道、天命,虽不等同于今之所谓客观规律,但两者距离已不算太远。

性,本性,性质。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本性,都有相异或相似的性质。不过,结合后面两句话来看,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

第一句话意思是: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人的本性。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天然的存在,与生俱来。战国中期学者告子有句名言:“食色,性也。”吃饭以维持生命,生育以延续后代,这是人的两大本性。不过,这还只是人的生物性(或动物性)。而人本能地群居,组成社会,所以人都是社会人,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极为复杂,既有互助、协作,又有排他、争夺,等等。同时,人是天下唯一具有自主思想的动物,天然地带有精神性,需要精神的自由与满足。因此,人的本性有生物性、社会性、精神性三重因素,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是完全的人。

再看第二句。率,循、顺、由之义;率性,即顺着本性而行。道,本义道路,后衍生出诸多含义。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是道;规律、法则,是道;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思想体系,是道;方法,是道。道在不同文本中的具体含义,要综合考虑而定。本句之中,道作为抽象的道路解,较妥。故全句译为:顺着本性而行就是人生之路。

古往今来绝大多数学者都说,率性而行不是随便的任性、任意而行,而是遵循本性中的善而行。其根据就是子思在后文中说的:“诚之者,人之道。”“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然而,单独的这句话并没有表明本性有善恶之分。这如同孔子名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都差不多,人的习性即实际表现却相差很大。也就是说,人生之路可能有善人之路,可能有恶人之路,更可能有善恶交叉之路,并不一致。只不过儒家倡导从善而行。本文以为,将“率性之谓道”看作是理论阐述中的一种笼统的客观论断,较为恰当。

就原文的逻辑来说,如果人生之路都是善行,那么何来后面的修道呢?修道,修正人生之路,即人都要不断纠错、纠偏,努力走正路。深究之,必然是要修正人生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今之说法是修正“三观”。因此,修道亦可说是修养道德。那么,这个过程就是“教”了。教,教化。人类社会不同于动物群居,而要有高级得多、复杂得多的规则和要求;遵守规则,达到要求,需要自上而下的教育、教导,使之广泛普及到所有人。

三句话不仅在语言上递进,内容上亦如此。由性而道,由道而教,落脚点在教。这是宏观论述,而落实到具体的人,关键则是与教相对应的“学”。

这三句话富有哲思,可以成为儒家的人生哲学纲要——这是自然而然的结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