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烈士陵园雕塑 本报记者孙中钦摄
唐元才
胡璇
何澍
陈少云
鲁肃
蔡筱滢
5月27日,是上海解放71周年的日子。今天上午10时,上海京剧院和龙华烈士陵园共同推出“龙华赞歌——献礼上海解放71周年”直播活动,京歌《龙华赞歌》也同步发布。京剧老生演员鲁肃从周信芳戏剧空间的舞台出发,前往龙华烈士陵园进行云参观,在直播镜头里带领观众在线追思英烈事迹、感受英雄精神。
守护民族的根与魂
在这繁花似锦的五月天,鲁肃一路接过上京40后至00后三代京剧人传递的桃花——这是龙华烈士陵园的特殊信物。陈少云、何澍、唐元才等艺术家以致敬者、朗读者的身份,先后诵读了龙华革命先烈在战乱年代写下的6首诗歌和2封家书。40后致敬者陈少云朗读的是张恺帆的《狱中诗》,他感慨道:“71年来有幸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不能忘记无数革命先辈的前仆后继与顽强奋斗,传承他们的精神,就是守护民族的根与魂。”
龙华烈士陵园选址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和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1700余名革命烈士长眠于此。上海京剧院自2015年迁址龙华后,便与龙华烈士陵园隔路相望。润物细无声,革命精神不断激励着上海京剧院全体演职人员,陆续创作了《浴火黎明》《北平无战事》等红色题材作品。
走在陵园的松柏大道上,鲁肃想起了自己在这两部现代题材京剧里的参演经历。“在舞台上,我跟这些英雄人物曾经那么近,几乎有一瞬间,我认为我就是他们。”鲁肃说,英烈们对他而言像是一盏明灯,照进了他的内心,给他力量,让他能在舞台上去演绎一个个为了理想而奉献生命的他们。陵园内刻着的诗句“墙外桃花墙内血”给了他灵感,由此创作了京歌《龙华赞歌》。
共同传承英雄精神
那些慷慨赴死的身躯,那些鲜血谱写的事迹,对于今天的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演唱者蔡筱滢是上京的张派青衣,她儿时是听着英烈的故事长大的。英雄们像是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天而来,为现在的人们开启了明媚的生活。对京胡演奏员、唱腔设计杨梅而言,英烈是一段最激荡的旋律,是胜利的凯歌。那些光荣和牺牲时不时会在她脑海中回响,“他们对我而言就是一种力量,一种万丈的豪情”。
创作这首《龙华赞歌》,难点不在于华丽的辞藻和对仗的格式,而是心灵上如何接近他们。杨梅想起自己刚做妈妈时哄孩子睡觉的温暖场景,如今的美好生活正是英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所以,她在副歌片段里融入了《摇篮曲》的元素,希望长眠的英雄们可以安稳沉睡。
直播中,杨梅特别走到无名烈士墓前,这里安葬着271名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忠骨。碑的后面是一座无名烈士雕塑,它的造型是一个巨大有力的侧卧人物身躯,半埋于泥土,露出发达有力的脊梁,象征着无名烈士魂归大地。在墓前的是长明火,它日夜熊熊燃烧,象征着烈士们不息的生命之火和永驻的革命精神。“龙华有幸存忠骨,浦水滔滔唱英魂。”在直播的最后,鲁肃和蔡筱滢以皮黄唱响英雄的礼赞,携手上京人共同传承英雄精神。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