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洁
特殊之年,特殊两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召开,今年全国两会有诸多不同:延期开幕,打破23年以来的惯例;会期缩短,却坚持程序不减、质量不减。
第一次,佩戴口罩开会;第一次,从会场到“云端”……面对挑战,参加全国两会的上海代表委员们认真履职、积极建言,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献务实之策,谋破局之计。困难或许前所未有,但他们迫切的声音依然洪亮。
远程连线 传递会场“申音”
从“云采访”到“云旁听”,从直播到自拍……远程连线,拉近距离。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回应热点关切,及时传递两会“申音”。
5月25日晚7时,三位全国人大代表走进视频采访室,专业、详实地解读上海“两张网”建设的相关内容。这已是上海代表团举行的第三场专题视频采访会了,此前的主题还聚焦“长三角一体化”“民法典草案”等重点工作。
今年两会期间,媒体记者不能像往年那样在现场深入采访,但代表们依然做了充足准备,镜头面前,一桩桩生动案例信手拈来,相关数据亦是倒背如流。
在线直播的视频设备,不仅为采访交流提供便利,还摇身一变成了分组会场“标配”。出于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这一次国务院相关部门不再派人到现场,“云旁听”成为各部委倾听代表意见建议的创新方式。面对镜头提出建议,彼此交流依然畅通,有代表当即发了条朋友圈点赞:“改用‘云技术’,效果不错。”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代表委员还兼任“特派记者”。新民晚报今年推出了“自拍杆”栏目,他们欣然应邀,摆弄起“新花样”毫不怯场。百忙中抽空,每天从前方“发回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也化身“vlog主播”,真实记录下会场内外。不仅如此,身在北京的朱同玉还挂念着上海的新冠肺炎患者,他每天要视频参加上海公卫中心的查房交班,查看诊疗数据,并与一线医生通话。“拍摄视频,我是业余的。”朱同玉说,只是希望以这样的形式,把更多信息以委员的角度传递给公众,帮助他们了解两会、了解国家最新信息。
心系抗疫 打好“安全补丁”
设立公卫人才“预备役”队伍,快速调配应急物资,增强城市韧性……这些“安全补丁”,促使上海的公共卫生“堡垒”愈发坚实完善。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为今年两会的焦点。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限的万字篇幅中,专门拿出一段对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做出阐述,这在近年来尚属首次。
拥有24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在疫情防控中交出一份“硬核”答卷,公共卫生体系升级方面也先行一步——一个半月前,上海率先出台“公共卫生建设20条”,配套方案也在加紧酝酿。
那么,要努力建成全球公卫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制度“免疫力”应如何进一步提升?“上海方案”给我们以哪些启示?代表委员们做了充足调研与准备,对照上海疫情防控实践,纷纷找短板、提建议。
“这次新冠疫情不是人类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传染病。”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今年准备了1份议案、5份建议。她认为,人才是当下公卫体系薄弱环节之一,建议加强公卫医学教育和能力培养,持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
医卫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们,在会上讨论最多的就是疫情带来的种种动议。例如,今年朱同玉带来了“建设应急医学与战略储备中心”“完善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疫苗研发绿色通道”等多份提案。“现在全国各个地方都在加码布局公共卫生体系,上海决不能松劲,除了在硬件上发力,还要在制度上创新。”
“如何打造将基础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临床和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平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血液学名家陈赛娟指出,“转化医学大设施”的运行、考核和评价系统有其特殊性,如何优化政策环境,促进临床试验机构开展新药研究,亟待解决。
化危为机 献策“非常方案”
迎难而上、砥砺奋进,两会现场“金点子”“好声音”频出。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那就是代表委员都很“拼”。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罕见地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非常时期”的中国经济如何化危为机?围绕社会经济发展与自贸区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科创板等重大任务,代表委员畅谈上海发展“非常方案”。
“形势越是严峻,就越是要激发我们发展的士气。”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说,疫情对上海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但上海因势利导、抢抓机遇、主动求变,充分激发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他建议,要加大逆周期调节,促进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布局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加强改革创新试点,营造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环境,特别是与新技术、新产品相适应的审批制度改革;加大“开放式合作”创新力度,依托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推进国际合作共赢;面向全球资源要素市场,在临港新片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功能型载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迫切需要金融支持,但目前融资难、融资贵,以及渠道少、产品少、创新少和要求高等,都影响了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徐葵君这样“支招”:首先在长三角地区快速启动筹建全国第一家区域性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先行先试,纾解中小企业的“痛点”。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樊芸代表积极建言科创板,直到大会开幕前两天,她还奔波在调研企业的路上。值得一提的是,前两天一次电话采访结束后,深夜时分,记者还有问题要请教,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发了一条微信。谁知,凌晨2时她仍未休息,马上予以回应。“我还有一个关于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建议,明天要去会上说这事。”第二天一早,樊芸又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会场。
民生情怀 多为百姓“代言”
为群众“代言”、为百姓“说话”,代表委员一次次认真建言与热烈讨论,也寄托着普通百姓实实在在的期待。
“社区是个小社会,社区搞好了,小社会做好了,大社会就稳定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一位在社区工作30年的“小巷总理”走上通道,讲述民生故事。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虹桥社区党委副书记朱国萍。
虹桥街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接地气、聚民智,架起了社区居民与最高权力机关的一座“桥梁”。“平日里,我们敞开大门倾听接收老百姓的声音,遇到有法律条文征询意见时,就召集周边的居民和相关企业单位、专家学者等相关人士讨论法条,大家在这里畅所欲言。”今年两会,朱国萍也带来了大家的嘱托:希望尽快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来北京,带上民意,也带上民生情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了“加装电梯”,这也是从2018年以来“加装电梯”连续三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美华表示,应加大老旧小区改造的推进力度,把电梯加装计划纳入到新一轮城市建设行动计划中:“今天,‘扶一把老百姓’,不仅是要帮老百姓解决具体困难,更是要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和美、越过越幸福。”
作为今年全国两会重要内容,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这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备受关注,代表们也抓紧时间,争分夺秒提出修改意见。全国人大代表、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陈晶莹化身“啄木鸟”,一追到底、三提修改意见,得到全国人大的积极回应。她手头的文件上,建议修改之处一一划出,旁边还有认真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