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最暖夕阳画:再见,老弄堂!
第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2020-08-10
“今朝侬签字了(口+伐)?”昨天,记者探访虹口、杨浦多个旧改基地

最暖夕阳画:再见,老弄堂!

王其康展示自己珍藏的宝贝相机

102岁的张毛大和93岁的老伴沈桂梅

俞嘉玲30多岁儿子睡的小床

本版撰稿 记者 杨玉红 钱文婷 志愿者 苏孜颖

本版摄影 记者 王凯

上海对旧改“大踩油门”。近日,多个旧改基地相继启动征收。旧改阳光照进老弄堂,居民们心花怒放,赶早签约,提前收拾物品,迎接新生活。昨天,夕阳西下时分,记者走进虹口区、杨浦区等多个旧改基地,记录下邻里街坊间一个个暖心画面。

周家牌路116弄2号王家

月饼盒里的照相机

敲开门,王其康正在打包。这里是直上直下四层小楼,每层约25平方米。一层是客堂间、厨房和厕所,采光不佳也没空调,只在天花板装了一台电扇。“这是我收藏的剪纸作品,这个开酒器要带走,那是女儿的游戏卡。”将一件件旧物拿在手里把玩,再归拢于纸箱中,王其康乐此不疲。

每件物品都有故事,将青春岁月娓娓道来。比如那块表,“西铁城是日本老牌子,我19岁刚上班,吵着问家里要表,爸妈托嫂子去买,花了170元,戴出去相当扎台型!”王其康儿时家境不错,看到摄影记者的单反,忍不住拿出一个老式月饼盒,用钥匙撬开生锈的盖子,取出一台锃光发亮的海鸥牌相机。“那时月工资36元,我这个相机花了1300元,相当于36个月工资,现在放胶卷还能用。”王其康很自豪,当年他可是远近闻名的潮流青年。

时光荏苒,潮小伙变成了潮大爷。前几天,他在床底下发现了两个汤婆子,“颜色深一点的,是我妈的陪嫁,颜色浅一些的,是我老婆带过来的。”还有一个算盘,是王其康母亲在国棉十七厂工作时用的。“我今年62岁,1988年结婚,置办了8床被子、2条羊毛毯,还有缝纫机和电冰箱。我从小到大房子没变过,盼拆迁盼了许多年。”

王其康家在周家牌路这一带,居住条件不算太差,但是2平方米厨房和1平方米卫生间,还是非常不便,“我老婆块头大,两个人在厨房就转不开,烧菜做饭我都不能搭把手。”曾经用了多年痰盂,终于装上电马桶,却因水压不够容易堵塞,只能出门去公厕上大号,“都不敢叫朋友来做客。”

老房子处处充满青春回忆,面对即将开启的新生活,王其康充满期待:“我们和老邻居上礼拜刚吃过散伙饭,还建了一个微信群,叫‘116弄小分队’,大家约好了签约一周年再相会!”

周家牌路116弄1号陈家

枕头底下的军功章

周家牌路116弄1号,王其康家隔壁,是六级伤残退伍军人陈瑜的家。屋内相对简单,大约25平方米,靠门的一扇小窗户下,放着打包好的鞋子、一只电饭锅、一个痰盂罐。比起王其康,陈瑜简单得多,收拾好的三个大纸箱放在床尾,柜子基本都清空了。“这里面是衣服鞋子,那里是焖烧锅、热水壶等家用电器。志愿者阿姨说,手机电脑等比较值钱的东西要随身携带。”

在陈瑜心目中,有些东西是千金不换的。比如,收在床头柜里的中专毕业证书。“我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和叔叔一家同住,家里没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吃饭也要轮流吃。平时读书写作业都在这张床上完成,所以当年能考上中专,特别不容易。”再比如,躺在枕头底下一枚金灿灿的军功章。陈瑜1997年当兵,1998年奔赴江西九江抗洪救灾。他扛沙包、堵管涌,吃喝都在堤坝上,不怕苦、不怕累,凭借出色表现荣获了这枚荣誉勋章。

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陈瑜至今心潮难平。他说,抗洪救灾后回到位于浙江舟山的老连队,做过侦察兵,当过炮兵和雷达兵,受伤后光荣退伍。回到上海也有社会各界关心,还是街道的优抚对象。“我在7月9日就提前签约了,准备8月20日搬家,临时过渡房也找好了,一室户,有厨房、有厕所。”陈瑜想得很明白,没有房子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他未来想要买一套小屋,邀请王其康等“116弄小分队”成员到家里做客。

如今,“116弄小分队”的老朋友,有的搬去了川沙,有的置业在宛平南路,远的在松江,近的在江湾体育场。虽然四散在各处,但他们几十年的峥嵘岁月,就像这温暖的夕阳,不炽烈,却足够照亮心房。

唐山路778弄弄堂口

穿着新衣裳来签约

“签了、签了,今朝穿新衣裳来签约,开心啊!”8月7日傍晚,虹口区唐山路778弄的弄堂口聚集了众多居民,65岁的王文斌特意赶来,问候邻居的第一句话是:“今朝侬签字了(口+伐)?”

8月7日是北外滩街道116街坊启动签约第一天,王文斌特意穿上一件新买的红色T恤,成为第一批签约的居民。“盼了几十年,终于旧改了,真是天大的喜事!”王文斌笑道,一家三代人挤在16.9平方米的过街楼里,转个身都费劲,实在是盼了好多年。

“旧改启动后,弄堂口成了居民交流信息的会议室,非常热闹,尤其是傍晚。”王文斌笑言,每天下午三四点,邻居们不约而同聚到弄堂口,一个茶杯、几条板凳,“噶三胡”直到太阳下山。一家家都签好字了,老邻居合计找时间吃顿团圆饭。王文斌在这里住了63年,和很多邻居都是从小玩到老的兄弟,搬家后,想再聚就不容易了。

王文斌家住唐山路808弄1号楼,走进红色木头大门,是仅够一人通行的楼梯。楼梯尽头,摆满了家居用品及衣物。采访中,女婿带着两个外孙女回来了,原本仅够两三人站立的空间,显得更加局促。

“我们俩和外公睡大床,爸爸妈妈睡架子床。”记者转头便看到屋内另一个空间,摆着一张高低床,床头上方一角堆满了武侠小说。王文斌说,这300多本书满满都是回忆,“要搬家会一起带走”。最遗憾的是,老伴去年10月因病离世,没能等到旧改。说着,眼里泛起了泪花。

说到未来,王文斌确定的买房意向,是美兰湖附近三室一厅的电梯房,12楼,98平方米。“附近有学校、有医院,我养老和两个外孙女读书都很方便。”他乐呵呵地说。

唐山路778弄10号余家

儿子的小床该换了

夕阳西下时,余嘉玲正在家里忙着盘废旧胶带芯:“胶带用完后,我把这些芯子盘在一起,用丝带固定,做成杯垫和锅垫。”马上要搬家了,她正在收拾,将胶带芯盘了两个大号锅垫,计划一起带去新房。

饭桌上,放着好几个大小不一的置物垫。“老房子、老家什,能带走的东西不多。这些置物垫用了20多年了,有感情的,舍不得扔,也准备带去新家。”余嘉玲说,胶带芯是她当年在服装厂工作时攒的。用久了可以拆解清洗,并根据需要重新盘扣成不同形状的置物垫,既节约又环保。

她指着饭桌对面一张宽约70厘米的小床说:“这是我儿子的床,坚决不带了。”儿子今年30多岁,身高1.76米、体重200斤,因为家里空间狭窄,至今还睡这张儿童床。“每晚睡觉前都要在床边放三张小方凳,怕自己翻身掉地上……”生活再艰难,余嘉玲总是乐呵呵的:“唉声叹气过一天,乐观开朗也能过一天。我相信,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余嘉玲是首批签约居民,她计划在曹杨新村买套二手房,靠近儿子上班的地方。“搬新家第一件事,就是给儿子买张一米八的大床,让他舒舒服服睡觉。”

唐山路778弄68号张家

打包带走家的回忆

这里住的是一对高龄夫妻,老先生张毛大102岁,老伴沈桂梅93岁,两人看上去很是精神。因为旧改,他俩也开始忙碌起来。

签约第一天,张毛大的大儿子张龙伟就代表父母签了字,然后又帮着老人收拾家里物品。“厨房间一个不锈钢茶杯,一把不锈钢调羹,是我1950年自己箍焊的,记得带走。”张毛大关照,“房间里一米二高的被柜也要带走。”

“好的,老爸,都记得了。”张龙伟一边收拾一边应着。他说,父母1972年搬入这间16.7平方米的前客堂,对这里很有感情。很多物品搬去新房虽不会再用,但只要老人关照要的,全部打包带走,那是他们关于家的回忆。

“老爸以前是医疗器械厂的老技工,不锈钢茶杯和调羹里,有他的工作记忆;被柜是我出生前一年,老爸花17块钱请亲戚买最好的木头打出来的,至今没有走形变样。”张龙伟说,老爸要带走的每一件物品,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

在张毛大的家里,记者还发现了一台老式缝纫机。张龙伟说:“这是老妈最喜欢的,坏了也舍不得扔,铺上一块布当小茶几用。”

“围墙太高,家里照不到太阳,梅雨季屋里厢一股霉味。”张毛大说,要搬新家了,儿子会给我们买一间有大窗户的房子,躺在家里就能晒太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