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看 城市正在微更新 邻里餐厅变身梧桐书苑
第11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0-08-10

邻里餐厅变身梧桐书苑

评弹走进社区讲述居民身边事

夏日梧桐树下,蝉鸣阵阵,错落有致的琵琶三弦声响起,行至乌鲁木齐南路的过客,侧耳听,一曲弹词开篇《潇湘夜雨》为你降降暑气。从本周起,每周二、四、六的下午,天平街道社区活动中心“66梧桐苑”邻里汇都会请来上海评弹团的优秀演员,开辟一方梧桐书苑,附近的居民们又多了一处文化消夏好去处。

社区餐厅变书场

每天早中晚,梧桐书场所在的3号楼一楼,其实是附近居民解决三餐的邻里餐厅。为了迎接评弹演员的到来,邻里餐厅专门做了一些改造。午餐后,打饭的阿姨们迅速清洁现场,腾出一块空地搭起小舞台,藤编屏风是新定制的,贴上了手书招牌“梧桐书苑”。

一桌二椅来自上海评弹团,身后的黑板报定期更换,近期是手绘的金司林公寓,这是安亭路43号的优秀历史建筑。原本,演员落座,目光正对的是打饭的档口,写着糖醋排骨、红烧狮子头一溜菜名。为了营造一个更适合听书的氛围,街道在档口处安装了电动升降帘,到了听书时间,喷绘的帘子就会降下来,建业里石库门的景象浮现在听众眼前。

梧桐书苑有一面墙打通,成了整片落地窗,听众坐在室内,便可欣赏梧桐树下的街景。同样,窗外一角,社区中心安装了一个小喇叭,评弹演员在书场内唱什么,行人听得一清二楚。路过,便可与评弹邂逅,室内室外,也有了文化的互联共通。

社区时事听我评

虽然上海评弹团在梧桐书苑开启了驻场演出,但这里并非像专业书场一样只演出长篇,如何让评弹成为这方舞台独一无二的存在?演出前的3分钟成了评弹演员的秘密武器。

平时在书场,演员们通常上场就开始演出,但到了社区,拉近和台下听众的距离就变得很重要——“我叫陆嘉玮,其实我是土生土长的天平街道居民,我名字里的嘉,就来源于小时候家门口的永嘉路和嘉善路。”登台的陆嘉玮是上海评弹团的优秀青年演员,一番自我介绍,立马让台下响起了掌声,“放到现在来讲,这个名字是不忘初心,所以我要多为天平街道做贡献”,话毕,又是一阵打开心扉的笑声和掌声。

这3分钟里,评弹演员能从天气侃到时事,再勾连起“四史”教育,最后搭上接下来要表演的书目。两档四位演员甚至将居民身边发生的小故事,也都融进了表演里。

用好评弹轻骑兵

评弹最大的优势就是需要人数少、速度快,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回忆:“当年评弹演员前一天在报纸上读到重大新闻,第二天一早听众就能在南京路街头的评弹表演里听到。”这次和天平街道的联合,不是为了做一个说长篇的书场,而是把每一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当成一个阵地,拒绝照本宣科式的表演,去争取更多评弹的观众。

梧桐书苑开演首月,由陆嘉玮、朱琳、俞圣琦、吴啸芸四位国家二级演员演出。前两天上演的经典流派唱段《南泥湾》《海上英雄》《江南春潮》《人强马壮》等,其实都是传承红色基因,进行“四史”学习的生动教材。

往年上海评弹团参与公共文化配送,一年总计要送1100多场演出进社区。今年因为疫情,社区演出尚未开始,浦东新区和嘉定区的一些街道已经按捺不住,纷纷想要和评弹团结对,将社区演出常态化。类似于天平街道“名家坊+”这样的融合项目,未来还会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 赵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