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渔村一角(写生) 父亲的私房菜 走出垃圾塘街 上官云珠之父与灯谜 别人家的高分考生 陶都的君子之风 夏日清趣
第13版:夜光杯 2020-08-15

别人家的高分考生

徐瑞哲

上个月,中考、高考相继出分发榜。于是,网上坊间开始流传起某些高分考生的“励志故事”。从拔尖的考分到满贯的奖项,他们接受的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种种经历纷纷见诸朋友圈,读来似曾相识,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其实,高分考生的人设逻辑无非几种:其一,高分考生就是大学霸,就是寒窗苦读的料,“头悬梁、锥刺股”,从小到大、数一数二;其二,高分考生不仅是传统的学霸,还有个人志趣和爱好,甚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三,高分考生属于神童天才,无论读什么学科都很强大,哪怕不刷题、不复习,也照样拿高分、进名校。

比如今年,读到考进沪上某顶级高中的一男一女两位学霸的故事,前者“从不把学校作业带回家,每天晚上10点前必定睡觉”;后者既是学习委员也是体育委员,立定跳远超2米……这给我的感觉是,过去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刷分考神已不“流行”了。正在流行的就是,又会学又会玩,父母从不焦虑的真正“三好生”,他们似乎比学霸更学霸。

殊不知,无论哪种类型,幸福的家庭可能一模一样,学霸的家庭各有一本经,但学渣的家庭也绝非一无是处。高分考生只属于他或她的家庭,本质上真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学霸”。假如有人想将高分考生的故事设定为某条公式、某项标准,误以为他们走的路代表着所有考生可以走的成功之道,那么这种“生搬硬套”可能会毁了你自家的孩子。高分考生真的有模式可循?家有考生的你,或许该反思一下自己思路是否进了套路。

事实上,对于“家有学霸”的网传剧情,一位来自名校的高分考生曾经自白:“我也看了,感觉并不像我。”“无论考了多少分,我还是原来的我,你还是原来的你。一切都没有改变,也请不要用不一样的眼神来打量我。我就是个普通人,你也是个普通人。”“人生才刚刚开始,高考成绩并不能给任何人下任何定论。”“不要根据一个数字来评价我的生活。”

的确,对于中高考的成绩,不能以结果为导向,更不能以此为结果导向未来。分数即使算是一把尺子,对于每个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有不同的刻度。况且它太短了,远远不足以衡量一切。高分考生的自我判断很客观:“我的分数高一些,并不意味着我的高中三年是‘成功的’,也并不意味着我将来成就会比别人大一些。我可能会取得很大很大的成就,也可能输得一败涂地,也可能度过平庸的一生。”

从中考到高考,根本不是学涯之中9年或12年的句号,更不是什么惊叹号!读过学霸成长史的家长,最实用的读后感,恐怕就是把心中那个“别人家的高分考生”请出家门,让自家学霸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