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剧照 记者 郭新洋 摄
舞剧《朱鹮》是上海歌舞团近年来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爆款”之一,自2014年首演,累计上演超过250场。作为上海大剧院“见戏如面”院庆周活动之一,舞剧《朱鹮》将于明晚起上演。
昨日,团长陈飞华携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王佳俊提前亮相,参加大剧院品牌活动“对话大师”,披露《朱鹮》创排、演出的幕后甘苦,畅谈舞蹈“出圈”后的沉淀和进取。正经历着疫情特殊时期的人们,重新回味这部作品,或许能更深刻思考:人类与大自然休戚与共的关系该如何维系?
凸显环保理念
舞剧《朱鹮》以国际珍稀保护鸟类朱鹮为题材,表现人类在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与自然、与环境、与各种生灵相伴相生休戚与共的同命关系。
创作初期,主创团队数次赶赴陕西洋县、日本佐渡创作采风,深入了解朱鹮的生活习性,收集影音资料,丰富创作积淀,其间更是创作研讨20余次,数易构思,融入无数心血。
陈飞华回忆采风过程中最触动他的,是1981年在秦岭中国科学家和当地的农民发现了7只野生的朱鹮,然后经过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所有科研人员的精心培育、孵化、饲养,直到如今已有4000多只朱鹮放飞天空,“要知道,追溯最早的文献,朱鹮可是有2000多年历史记载的物种,可就是这样漂亮的生物,却差一点就在上世纪中叶濒临灭绝。”
作品以一段朱鹮影像为灵感,参考其“涉”“栖”“翔”的优雅姿态,下身肢体动作参考芭蕾等西方舞蹈元素,上身动作采用中国舞元素,表现朱鹮的纤细与敏感。因为同样是表象鸟类的形态,不少人将它比喻成“东方的《天鹅湖》”,但朱洁静认为,两者并无可比性,舞剧《朱鹮》是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故事,更多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舞蹈赋予朱鹮灵动脆弱的形象,赋予其人的情感,但同时也加入了人类与动物关系的艺术处理,体现出独特的戏剧张力。
经历着疫情的人们,回看《朱鹮》,或许会更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曾遭遇的问题,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而这部作品的特殊艺术魅力则将“为了曾经的失去,呼唤永久的珍惜”这一主题凸显得更为深邃。
架起友谊桥梁
饰演“朱鹮”,于朱洁静而言,也是很宝贵的成长过程。从最初很茫然要如何去演绎这只吉祥鸟,到后来和这一生灵情感共通,如今回想走过的每一步,都如此清晰。
让朱洁静获得巨大感动的是在首度去日本巡演,那次漫长巡演历时64天演出57场,对于舞剧演员来说这是一个夸张的数字。在她的回忆里,“每天就像打游击一样的,到一个地方就是进剧场,早上去晚上演出,可能出来以后立马坐大巴又到下一个城市,我们都不知道这个城市长什么样。”
然而,每一场谢幕的掌声仿佛如今还在耳边回响。“特别记得最后一场,谢幕时候,突然之间观众席就亮了,礼炮啊绸带这些都飞起来了,最后,他们拉起了一条长长的横幅,‘中日友好 万古长青 感谢你们’这12个字深深印在脑海。”朱洁静感慨,这让她第一次真正意识到文化交流的意义,为什么说艺术是无国界的。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