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自2014年诞生,短短6年,累计上演超过250场;《永不消逝的电波》2018年12月21日首演,不足两年时间已演出140场,即便受疫情影响经历了半年“空窗期”,依然将于今年年底冲击200场。都说舞剧题材不好抓,上海歌舞团却能屡屡打造“爆款”作品?除了擅于捕捉热门题材的敏锐眼光,或许还要有一份沉得住气等待的心境以及不断创新的气魄。诚如陈飞华所说:“创作要静心,队伍建设要用心,演出营销要费心!”
做《朱鹮》,灵感始于2010年世博会日本馆的参观经历,当时此馆以环保为主题,让人们了解了象征吉祥的朱鹮如何濒临灭绝又在两国科学家共同努力下重又回到人们视野,以这一感人的经过呼吁人们反思,如何同自然生灵共享绿色星球。
时至今日,经历着疫情的人们重新审视这部作品,会更深切地感受“为了曾经的失去,呼唤永久的珍惜”这一主题。很多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常演不衰,就是因为它无论在何时都能唤起人们内心的感动,无论经历多少年,都能再次带给人们思考和反省。
相比《朱鹮》的传统表达,《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堪比电影大片的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刷新了人们对一部舞剧的想象。而更让人动容的,是剧中展现的隐蔽战线工作者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中,所经历的残酷斗争和牺牲。“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这句印刻在大幕上的“诗意题词”,也伴随着这部舞剧深深印刻在人们的心里。
如今,很多人在探讨所谓的美学体系和艺术风格,团长陈飞华说上海歌舞团的团队文化,就是紧跟时代步伐,引领着青年演员一起前行,从而不断探索和创新,打造观众喜爱的作品。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