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文化比邻 国内首家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今封顶 诗意田园里多了掌声和微笑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0-08-31
走通上海文化“最后一公里”

诗意田园里多了掌声和微笑

“这些年,我们用三辆车,载着演员和道具到村居,到田间地头,为的就是让观众感受到最好的演出效果。”上海文慧沪剧团团长王慧莉说,“尽管有时候村里的路不好走,条件也不如市区的剧场,可是每次演出之后,观众总是依依不舍,拉着我们的手期盼着我们下次再去。这些年,村民们请我们吃过高桥的松饼、南汇的桃子……”上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让演员和观众走得更近,心贴得更紧。

捉过老鼠,也吃过桃子

带着剧团送戏到“最后一公里”的岁月,尤其是到一些偏远的郊区演出,王慧莉和团员经历了不少困难。去郊区路途必定远,有些村居为了照顾剧团,和王慧莉说,“路太远了,也不好走,就不用带很多东西,你们哪怕清唱,我们也很欢迎。”但王慧莉说,“既然去了,就不能弄得像卡拉OK的样子,必须乐队道具全上,不然对不起老百姓的期待。”无论去哪里演出,王慧莉坚持必须三台车——两辆坐演职人员的中巴,还有一辆载着道具的货车。有时村里的路窄,有的村路限高,货车进不去,演员都要帮忙从村口搬道具到演出地点。

毕竟在村居演出,不可能有标准剧场的硬件条件,就拿金山区来说,百姓的宅基地、农家的打谷场都是文化配送的舞台,“经常我们在这边一开唱,正在打麻将的爷爷奶奶一听到,立刻走过来,坐下来听。”王慧莉说。有些地方虽然也建有小剧场,但长久没有演出,里面脏乱可想而知。王慧莉必须带着团员们先把剧场打扫一遍,让舞台和观众席焕然一新,“很多年前,在里面我们还抓过老鼠。”她笑着说,“当然,现在的条件是越来越好。”

“只要用心演出,就能赢得观众的心,无论在哪里演出都是一样的。”王慧莉说。“只要我们去过的地方,他们都会盼着我们再去。一旦听到我们再去演出的消息,村民们从早上就坐在剧场里等着,看我们装台走台。村民们坐得时间久了,渴了会到我们后台倒热水,像家人一样融洽。”时间一长,村民们对演员也像家人一样。从前,演员们都是自带汉堡解决午饭,“后来,村民们看我们吃饭不方便,会端来刚刚煮好的‘珍珠米’(沪语:玉米)。这些年,我们吃过高桥的松饼、南汇的桃子……有的村里有老年食堂的,还会帮我们多做几份。”

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似这般其乐融融,诗意田园里的掌声和微笑,让一路披星戴月的风雨兼程都成为值得。

带去笑声,也带回包袱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创作者来说,也是宝贵的走进百姓生活,收集创作素材的绝好机会。

三年间,郭德纲弟子高鹤彩带着笑苑(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演出团队,在田间地头,演遍了各种可以想象的场地,“我们在村民自家的小花园里演过,也在村委会的院子里演过……”起初,高鹤彩还担心,“不知道那样的环境,会有人来看演出吗。”结果,越是“接地气”的地方,观众越多,有一次,在一个场院里,观众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只能委屈前面的观众蹲一蹲,观众也回应一句,“反正笑得也直不起腰,正好!”

的确,相声需要观众的互动,“相声的素材都是从生活中来,我们不仅给他们演,演完之后还要和他们聊。”高鹤彩说,“相声是北方曲艺,但到了上海就要接上海的地气。上海阿姨告诉我的地铁线路谐音闹出的笑话,每次演出效果都特别好。”有一次,一位演员在台上用折扇夹着头,问观众这是菜场里的什么菜?“我们原来设计的扇贝,结果一位大爷搭茬说是猪头肉,现场爆笑,我们之后的演出就沿用了‘猪头肉’这个包袱了……”

“相声讲究‘平地抠饼,对面拿贼’,我们的团队几乎全都是20多岁的年轻演员,这样面对面地在观众面前表演的机会,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高鹤彩说。如今,年轻演员们去郊区演出的热情很高,从9月5日到国庆前,他们配送的任务都已经满了。

走进百姓的生活,艺术才能吸收到土壤里养分;走通最后一公里,年轻人终能飞得更高! 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