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对一些居住在老公房小区的居民来说,迫切希望有更多‘身边的’公共活动空间。能否在加强各楼宇自身安保措施的前提下,鼓励创意园区将外部公共空间在下班后开放出来,供周边居民休闲使用?”
光看内容,可能有人会惊讶,因为这是一个11岁孩子提出的建议。这位名叫毛子谦的预初学生,对城市空间资源共享利用的成熟思考,令人点赞。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点也值得关注,那就是他提出这一建议的场合——由上海市“十四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联合主办的“畅想上海未来五年?听你说‘十四五’规划市民大家谈”活动现场。
一座以开放、创新、包容为品格的城市,请一个孩子登台谈“十四五”规划,本不算什么创举,但它却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上海开门问策的范围之广,以及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热情之高。
上周五,除了这位学生,还有基层干部、社区规划师、外籍高管、B站UP主……这些来自各行各业、各具特色的市民围坐一堂,积极建言,政府部门现场回应市民关切,除了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本身的意义之外,整个过程也是一种宣传和动员——它让更多的市民开始有所触动,开始思考,开始为这座城市谋划未来。
一个五年接着一个五年。70年来,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地编制实施计划规划,引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向前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是被实践证明可行的、有用的。
对于上海来说,“十四五”规划,是向全面建成“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听起来,似乎特别“高大上”,却与每一位市民都息息相关。
人民城市人民建。这些年来,上海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群众智慧、群众力量。以今年疫情防控为例,允许快递小哥进社区、疫情期间增设临时停车位等一批优秀建议,都来自于市民百姓,助力申城科学防疫、精准防控。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上海市民不断提升的素养与热忱。有个数字很说明问题:这些年,人民建议占信访总量的比例,已从2012年时的6.5%,上升到去年的约30%。这说明上海人不仅关注自身利益得失,也越来越关心城市的发展变化。正是因为这种“兼济天下”的情怀,让“十四五”规划开门问策更具可操作性,更值得期待。
开门编规划,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体现。人民城市为人民。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而言,未来的上海将是什么样子?大家的生活将会怎样改变?他们最期待也最有发言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所有这些“更”字,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感受。这些感受,对于制定“十四五”规划意义重大。
当然,人民建议绝不能只停留于倾听,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规划里、行动中,落实到城市未来发展的每一步。在这方面,上海也一直在探索努力。据统计,这些年遴选上报的建议,职能部门采纳率已经从58%提高到97%,先后推动150余件规范性文件诞生。
就连这次开门问策的活动本身,也是充分采纳了一位“95后”大学生“村官”吴豪的建议——今年4月21日,他将一份《关于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动员广大市民参与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建议》投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信箱。建议很短,影响却很大,不仅促成“‘十四五’规划市民大家谈”系列活动的举办,也让更多普通市民有了参与感和使命感。
市民关注城市规划、表达所思所想的过程,也是更加理解城市发展定位、了解城市发展困境,凝聚城市发展力量的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统一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
一部规划,如果可以把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心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必然会凝聚起砥砺前行、不可阻挡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