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东村东湖景区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施考泉和孙子在自家小楼前玩耍
◆瀛东度假村内的别墅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崇明岛精神雕塑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扫码看瀛东村美丽生态风光
乡村名片
崇明区陈家镇瀛东村位于崇明岛东南端,是崇明岛第一个迎来日出的村庄。以前这里是“潮来一片白茫茫,潮退遍地芦苇荡”的荒凉之地。1985年起,村党支部一班人率领全村干部、群众先后六次向荒滩进军,艰苦创业,围垦滩田约4000亩,在茫茫荒滩建起了美丽小村。
瀛东村位于东海瀛洲崇明岛的最东端,因此得名。行走乡间,只见别墅成排,河道清澈,塘里鱼虾穿梭,田畦中农作物迎风摇曳……随手一拍,便是一张田园风景大片,吸引着四方来客畅游其中。
本报记者 李一能
敢叫沧海变桑田
约35年前,这一在崇明人均收入名列前茅的小康村还是一片滩涂。在瀛东村的旅游度假区的入口处,有一座名为“崇明岛精神”的雕像,描绘的是一代代围垦者们肩扛手提、克服艰难险阻围垦滩涂的场景,正是这群人为今天的瀛东村打下了发展壮大的基石。
瀛东村围垦带头人是瀛东村第一任书记陆文忠,在雕像前,这位70多岁的老书记凝望着当年奋斗时的场景,思绪回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岁月。
说起当年组织围垦的原因,陆文忠的解释却是非常平淡:“其实没有什么深谋远虑,只是因为不围垦就没有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改善就无从谈起。”长江顺流下泄的泥沙受到东海大潮的顶托,渐渐沉积,在江海交汇处的崇明淤涨着面积可观的滩涂。当年陆文忠每每看到这番景象,觉得非常可惜,要是这片土地能被利用起来该有多好。
20世纪80年代初,陆文忠当时担任陈家镇良种场村大队长,他所在的村是一个靠培育种苗而形成的自然村落,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是出了名的穷村。1985年,乡村工业发展如火如荼,很多村干部认为“无工不富”,但陆文忠分析后认为,发展村办工业缺资金、人才和渠道,不如“向荒滩要田”,发展养殖业。
解放后崇明岛的围垦,大部分是由乡、县政府组织开展的。一个村自发开展围垦,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在当时受到不少人的反对:养殖业靠不靠谱?向荒滩要田,设备和人力哪里来?陆文忠坚持认准的发展道路,反复和上级干部申请“出征荒滩”。1985年11月,初冬时节,经上级政府同意,陆文忠带领6个年轻力壮的村民着手围垦滩涂建立瀛东养殖场。当时,他们身上一共只有200元,外加一缸自制的咸菜。
“围垦滩涂是一项苦活,村民们都说,这是和龙王爷‘抢’土地。”陆文忠说,他带领的围垦小组要在潮退时筑下结实的堤坝抵抗潮水,还要完成割芦苇、平港汊、兴修水利、翻田播种等工作。围垦小组在陆文忠的带领下用芦苇搭了一间草棚,大家风餐露宿,经过300多日的艰苦奋战,一条1700米长的大堤终于筑成,600亩滩涂围垦出来了。
1987年3月,第二次围垦战役打响,围垦了2000亩土地;1994年底,瀛东人向滩涂发起了第三次冲击,1400多亩土地又出现在瀛东村地图上。有了土地后,村民们筑晴雨路、竖电线杆、种水稻蔬菜……茫茫荒滩上崛起了一个新兴村落。1989年,瀛东村正式建立。
产业升级齐致富
瀛东村建村后,刚围垦出的土地,都是盐碱地,不能种粮食。陆文忠看准当时上海市场缺鱼的商机,带领村民们一边围垦,一边养鱼,发展养殖业为瀛东村赚来了第一桶金。
瀛东村坚持走“集体经营、共同致富”的道路,利用滩地开挖鱼塘,发展淡水养殖,创立了“两头统,中间包”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村里将鱼苗、饲料等生产资料实行统一采购,养殖管理分包到户,村里统一进行技术培训,最后统一销售。这种模式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大伙的收入,又壮大了集体经济。
今年69岁的村民徐学忠对于这段时光依然记忆犹新,他是第二批跟着陆书记去围垦的村民,因为参加围垦的收入很高,才干了几个月收入就超过了以往半年。上世纪80年代崇明普通人家的年收入只有六七百元,而徐学忠在完成围垦开始养殖后,家庭收入已经破万元,盖起了楼买了摩托车,在1986年“万元户”还是屈指可数的年代,这绝对是富裕的标志,而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村里像他这样的万元户不在少数。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养殖业走入低谷,瀛东村开始走上了转型之路,从发展渔家旅游,逐渐进化到如今的生态高端旅游。近年来,瀛东村依托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借助当地的生态优势,推动生态养殖、生态农田和生态旅游全面发展。
村里投资建造了32幢旅游别墅,还与崇明旅投公司合作,由其进行升级改造和统一经营管理。同时,以提升生态旅游效益为目标,为游客提供“安全、绿色”的农副产品;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水产养殖,围绕垂钓、采摘、民俗体验等旅游项目构建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不断在“农旅、渔旅、文旅”融合发展上做生态文章,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如今的瀛东村旅游已由传统的农家乐、渔家乐旅游,逐渐升级成一个集餐饮、会务、住宿、观光、休闲等为一体的生态度假村。多年来,瀛东村不断厚植生态底色,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村”“国家级3A旅游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今年7月,还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四金农民”话变迁
村民施考泉,是跟随老陆书记首批参加围垦的6名“勇士”之一,记者看到他时,他正在院子里干家务。“我们村子里有95户人家,一共238人。”施考泉告诉记者,全村人几乎都住在统一修建的独栋别墅里。
谈起30多年来的变化,施考泉非常感慨:“刚完成围垦的时候,什么都没有,这些年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施考泉说。在瀛东村的村史馆,一组数字可以说明很多:1986年,人口32人,人均纯收入1100元,村总资产12.9万元;2019年,人口238人,人均纯收入3万元,村总资产近1亿元。
“就拿我来说,我在村门市部打工,一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入股的瀛东经济合作社,每年有6000多元分红;我超过55岁,每月有960元的养老金;另有每月300元的粮食补贴。”施考泉说,算下来自己一年有6万元左右的收入,是名副其实有“薪金+股金+养老金+粮金”的“四金农民”。
漫步在瀛东村的旅游度假区,一栋栋别墅坐落其中,每到节假日周末,常常被预订一空。如今的瀛东村仍然在“小步快跑”,不断升级。“每隔一段时间来我们村,你都会发现新变化。”施考泉自豪地说,他亲眼见证了瀛东村的“从零起步”到“后起超越”的全过程,这正是“崇明岛精神”最直观的缩影。
追逐幸福不停歇
村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向荒滩要土地艰苦创业的村民也先后步入了退休年龄。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成为瀛东村在小康路上的下一个目标,瀛东村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将如何大步向前呢?“这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自觉把提升村民幸福指数作为我们的新任务,完成好这个任务是我们的责任,班子成员不敢稍有松懈。”瀛东村党总支书记欧汉亚告诉记者。
在瀛东村,除了股份分红,满50岁女村民和满55岁男村民每月养老生活补贴960元,村民每人每月粮食补贴300元。2006年鱼塘改造成生态园后,喜欢干农活的村民出工劳动,每月还能获得2000元至4000元的工资收入,共计95户238人的村集体收入每年1000万元左右,村民每年可享受一次高质量的体检,坐着高铁、飞机去旅游成为常态。
欧汉亚和同事们形成了新共识,努力满足村民们居家养老的意愿,同时解决村民医疗等一系列问题。瀛东村60岁以上村民有72人,50岁以上村民超过90人,年轻人基本到城区或上海市区生活工作,提前考虑居家养老的问题势在必行。村里对农户房子进行保温改造,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村里还出资10多万元,专门为腿脚不灵活住楼房不方便的老人建平房,获得好评。“大步不变小步不停是老陆书记留下的教导,村两委班子有信心服务好村民,让每个村民幸福到老。”欧汉亚说。而陆文忠则是觉得,瀛东村的未来要交给年轻人。“我那个时代的经验,有的可以借鉴,但未来的方向还是要他们自己去寻找。”陆文忠告诉记者,村民实现小康生活的目标已完成,提升老百姓幸福感的脚步则永不会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