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广告 上海昨增4例境外输入病例 他发掘了“百人斩”暴行铁证 给人工智能项目当“考官” 自己的“钱”为什么给别人用?
第8版:综合新闻 2020-09-07

给人工智能项目当“考官”

人工智能测试工程师伍俊负责和同事一起研发测试“智能车舱”项目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扫二维码,看如何让人工智能“乖乖听话”

【职业小档案】人工智能测试工程师:负责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相关项目的策划与应用实现,改进算法与图像处理,测试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效果。

在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有一群和人工智能打交道的工程师,一个个人工智能应用在诞生。

干了近十年汽车测试工作,伍俊去年初加入商汤科技做起人工智能,和同事一起研发测试“智能车舱”项目。“我是产品交付前的把关人。”他这样形容人工智能测试工程师的工作,也有人称他是人工智能冷面“考官”。

坐在电脑前,伍俊打开同事写好的程序,开始为代码“捉虫”。伍俊在做的是算法精度测试,“对算法精度的测试是测试工作中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如果程序代码都不过关,后面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为了向记者直观展示算法精度测试的过程,伍俊拿出平板电脑,对着屏幕做起了“表情”。张大嘴巴,动动眉毛,睁大眼睛,屏幕上锁定人脸特点的绿点和跟踪视线焦点的蓝线都会跟着快速移动。定位是否准确、跟随移动的效果是否流畅,都直观反映了代码算法的精准程度。

进入模拟实验室做功能测试,也是不能跳过的一环。“很多人都说我们这个模拟驾驶室和赛车游戏座椅很像,挺酷的。”伍俊这天要测试的是不同光照环境下,智能车舱各项功能是否依旧稳定可靠。他在模拟驾驶室上上下下五六回,调整灯光的明暗程度,并记录下测试结果。

算法精度测试和实验室模拟,都是为了“上路”做准备。在实车功能测试环节,伍俊走到车门旁,摄像头捕捉到“主人”的身影,“嘭”地一声车门自动打开;坐上驾驶座,打个哈欠,系统提醒“是否需要打开车窗,播放音乐”,比划OK手势,功能开启;下车前,故意把手机留在后排,即刻收到提醒……“实车测试就是从用户角度看使用感受,功能实现是否及时、准确。”伍俊对测试结果较满意,“灵敏度比上次提高了。”

33岁的伍俊自嘲已是一位“老人”,“我们员工的平均年龄是28.7岁,和我们从事的人工智能行业一样,是最有朝气、最有创新活力的。”通过数万次的软件测试、数千项的功能测试、上万公里的实车路测,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应用于生活当中。

本报记者董怡虹 李若楠 刘慧琴 向袁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