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新书速递 人的生命力顽强,可与病魔一搏 抒情诗人的俄罗斯挽歌 加缪的创作密码能找到吗?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0-09-27
一个青少年对于疾病的认知、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珍爱,七十年后出版

人的生命力顽强,可与病魔一搏

◆方怀银

吴钧陶是谁,估计知道的人不多。翻读《药渣》一书,才知晓以翻译闻名的吴钧陶,是安徽贵池人。

今年94岁的吴钧陶先生生于商人家庭,家境优渥。若不是疾病困扰,他的成就如何,真不可估量。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的严重疾病使我终身残疾,道路艰难是肯定的……我会好好地活下去,好好地利用来之不易的时日,而不白白浪费。”

1947年秋,在病床上躺了五年多的吴钧陶提起笔,“作为年轻的生命的纪念”,开始写下这本书稿。至1949年8月完稿时,他“终于可以在安全的港湾,平安的岸上歇息了。”

每个幸存者都有自己的生存哲学和故事。《药渣》中的文字依据作者当时的日记所写。虽然七十年后出版,作者全稿改定,时间、路名、药名、物名等都一仍其旧。海尔平、拜耳健身素、开末拉(camera)……有些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例如,1947年春从报上得知尚未正式发售的治结核症新药——链霉素。抛开这些旧东西,一个青少年对于疾病的认知、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珍爱,与今无所差别,此乃人性所在。这也许是七十年后此书能出版的原因。

病人最能理解病人。作者在“跋”中写道,“对于辗转于病痛中的同类,如果偶然读到拙作,也许能作为借鉴,觉得人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可以与病魔一搏。也许真是不治之症,医治罔效,是否能从中感悟一些生老病死的哲理,从而得到一些安慰呢?!”

原本是当作“遗著”写的,不期成了人生一段特殊经历的文字记录。书中不少细节描写最能见病痛对人的折磨,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也显现作者的文字功底。看得人“心惊肉跳、黯然神伤”。从是书二十一章节的标题可见一斑:生命的边缘、凯歌、苦苦挣扎、又一阵逆浪、绝处逢生……后来作者也想通过它作为进入文学圣殿的“敲门砖”,却自学走上翻译之路。真是“时间的长河不停地流逝,人世间的变化谁都无能为力呀!”

瑞典病理学家福尔克·汉申说得好: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疾病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往往比战争、革命、暴动来得还要剧烈,因为它直接打击了人类的身体和心灵。以前在乡下生活,早晨出行时在村口的路上,常见倒在地上的药渣。其意是过往行人踩踏药渣,可以带走疾病。扼住命运咽喉的他,大难不死,还有后患。按作者自己的话来说:中病、小病接连困扰,成了医院常客。

人书同命。这部书稿也多舛。除了“正本”外,还曾由作者的母亲、婶母、弟弟分头抄了一部“副本”。在动荡年月中,作者自行毁掉了日记、信件、旧钞和邮票等;忍痛一张一张撕掉“副本”,却把正本深藏在床底下衣箱里的底层。尘封了几十年,也是一种奇迹。个人的历史连接着集体的记忆。看《药渣》,总会想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带给全球的灾难和那些疫情期间的文字记录。这些文字若干年后是否还有人愿意出版、还有人愿意看?因此,真得要感谢韦泱和董宁文等热心人,让《药渣》与广大读者见面,让这部珍藏七十年的病史报告进入大众视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