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宁蒗 “女儿国”一步跨千年
第18/19版:上海支援滇新七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2020-10-16
泸沽湖畔鱼虾满塘,摩梭部落告别贫穷

宁蒗 “女儿国”一步跨千年

王万哈忍的母亲(左)和妻子坐在家门口

王万哈忍 宁蒗彝族自治县红桥镇大水沟村

美丽的泸沽湖风景秀丽

小凉山畜禽养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饲养的高原鸡

大兴镇拉都河村蔬菜产业基地内,工人们正在移栽番茄秧

到宁蒗挂职13个月,孙胜大已经瘦了10斤

特派记者 鲁哲/文 陶磊/摄

云南省丽江市

宁蒗彝族自治县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在出发前,我特意查了下“蒗”的读音,念“浪”。宁蒗县是云南省丽江市下辖县之一,俗称“小凉山”。美丽的泸沽湖就在宁蒗,世上仅存的母系社会也在宁蒗——走婚的摩梭人就生活在泸沽湖畔。这里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但另一份资料让人心情沉重,宁蒗是我国至今还未脱贫的52个县之一,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全县有82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6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8万多人,占丽江市贫困人口的45.73%,贫困发生率为35.43%。到2019年底,全县还有1214户4674人未脱贫,约占丽江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49.58%。

全县6025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98.4%属于山区;在27.5万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3.2%;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8.5年;社会发展背景特殊,从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一步跨千年”,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年。宁蒗的脱贫进程如何,在宁蒗挂职的上海干部工作状况如何?去宁蒗县蹲点采访前,记者联系了在宁蒗县挂职的上海干部——宁蒗县委常委、副县长孙胜大。孙胜大是东北人,很豪爽地说,“欢迎来宁蒗,那明天开始跟我一起下乡吧。”

脱贫者说——

扶贫救了我的命

我今年44岁,彝族,是宁蒗彝族自治县红桥镇大水沟村的贫困户。2015年我查出肾功能衰竭。一家四口,两个孩子都还在读书,我是家里的顶梁柱,不幸生病了。

我每两天要血透一次,从家到县城,来回路费要40元,老婆必须陪着一起去,血透后容易头晕,我不敢单独一人出门。路上还要吃两顿饭。这都要钱。

除了肾功能衰竭,我现在还有一堆并发症。每天要吃4种药,不吃药人就不行。去县医院看病、血透、配药是我最重要的事。

这些年,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后,我家享受到各种各样的帮扶。家里种了玉米、核桃、花椒、蔬菜,还种了中药重楼、续断,政府为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还以奖代补,资助了我家1万元。今年1月到明年1月,村里还聘用我当保洁员,一个月补助400元。现在我一家四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去年政府补助我家2万元,扶持改造了房子。政府实施院内硬化,人畜分离等人居环境提升项目,我家又得到1万元的补助资金。现在,我家院子也浇了水泥路面,不再是坑坑洼洼、雨天一地烂泥。

我两个孩子读书,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直享受“两免一补”(“两免一补”是指国家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的一项资助政策),女儿读高中后,还有一年6000元的生活补助奖学金。

医疗保障帮了我大忙。县里帮我们贫困户代缴基本医疗保费,药费能报销95%,检查费治疗费能报销90%。我现在每次看病要花1500元左右,自己只需要负担六七十元。

没有国家扶贫政策,县里不会有血透的设备和技术,我得到丽江市看病,更麻烦,开销也更大。要是政府没有帮我参加医保,我也看不起病。要是在过去,真不知道怎么办。

第一站

一个鱼塘带动一条产业链

于是,到达宁蒗的第二天记者就跟着孙胜大下乡了。养鱼塘、养鸡场、养猪场、蔬菜大棚、学校、电子商务产业园,一个一个跑过来,当然还有他“挂包帮”(指“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贫困户。

2020年上海市对口帮扶宁蒗县的项目有5个。红桥镇吉意冷水鱼养殖项目是其中之一。这个项目在离县城约35公里的地方,处于山谷中。一股清泉从山上流下来,到这里汇成一泓深潭。水温很低,水质优良,附近没有污染源,一块原生态的宝地,因此想把它开发出来养殖冷水鱼。因为是雨季,也因为山顶在建泸沽湖机场,冲刷下来的泥浆使水变浑了。孙胜大说,旱季清澈见底。按照规划,这里要建一个占地4000平方米的育苗车间,占地2000立方米养殖水体;还有蓄水池、生态净化塘、暂养池塘、集装箱养殖系统等等配套设备。

现在这里是一片工地,工人们在忙碌着。孙胜大对工程进展并不满意,因为和上次来看时相比较,进展不快。项目负责人解释说,因为连续的降水,导致没法工作。“天一好,我们就抓紧干。”他说。

孙胜大临走前叮嘱他一定要盯紧进度。对方连连点头。

孙胜大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因为建成之后预计能惠及建档立卡户219户906人。今后这里可以吸收农民就业,也可以将鱼苗发给农户,让他们在自己鱼塘养鱼。一个鱼塘可以带动一条产业链。

第二站

养殖场惠及576户贫困户

宁蒗的高原鸡体形大、脚长、脖子长、花色丰富、羽色鲜艳,是特有的地方品种。小凉山畜禽养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宁蒗规模最大的一家养鸡场,每年出栏3万羽。在上海的支持下,养鸡场里,硬件设施已经“鸟枪换炮”。过去,养殖场里是用油布、石棉瓦、木头围成的鸡舍,卫生条件差,管理不规范。在上海援滇干部的帮扶下,全自动化的鸡舍已经完工。鸡舍分上下两层。投食喂水都有专门的设备。鸡白天在山上跑,吃草捉虫,晚上自动回鸡舍睡觉。整个养殖场安装了监控设备,坐在办公室,就能知道养殖场每个角落发生的事。

养殖场负责人卢选平说,上海援滇干部对他的帮助实在太大了,不仅是帮助建设了新鸡舍。宁蒗到现在还没有禽类屠宰加工厂,都是送到大理那边加工,路上运输费时费力,鸡在运输途中还会死亡。屠宰加工一直是制约宁蒗养殖行业发展的瓶颈。现在上海正帮助宁蒗在大兴镇建设一个禽类加工冷链设施。按照设计规模,将有500平方米的冰鲜冷库及装箱发货运输车间,2000平方米的禽羽初加工车间,300平方米的无害化生化处理车间。

孙胜大说,这条生产线建成后,可以解决宁蒗高原鸡冷链缺乏、外销困难的问题。目前,这个屠宰加工厂正在加紧建设中,加工流水线和冷藏设备的招投标也刚刚完成。

禽类加工冷链的建设给了卢选平极大的鼓舞。他打算把养鸡规模扩大到10万羽。

待加工冷链建成后,宁蒗高原鸡养殖加工就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由养殖场给贫困户提供鸡苗,等鸡成熟后,由养殖场回收。现在养殖场就能带动576户贫困户,户均收入增加1500元至2000元。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可以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加工冷链设施建成后,不仅可以节约成本和时间,预计还可以带动建档立卡户115户430人就业。在销售方面,孙胜大一直在帮忙联系,拓宽在上海的销售渠道。

新鸡舍建好了,用油布、石棉瓦、木头搭的老鸡舍卢选平还是舍不得扔。孙胜大指着老鸡舍和废旧的围栏,对卢选平说:“这些好扔了,上次就跟你说了,好扔了。”卢选平对这位帮助自己建自动化鸡舍、加工厂,帮忙找销路的孙县长佩服之至,但就是舍不得“断舍离”。

他们之间的对话就是——

孙胜大:旧鸡舍好拆了,扔了。

卢选平:是是是。

孙胜大:上次就跟你说了,好扔了。每次都是是是是,就是不扔。

卢选平:是是是。

看来,下次孙胜大来养鸡场,还要叫卢选平来一番“断舍离”。

第三站

蔬菜大棚集中开发收益到户

午后,外面大约26℃,艳阳高照。高原的日照非常强烈,太阳特别毒,晒在身上火辣辣的,宁蒗当地人戏称“因为离太阳近”。一钻进大兴镇拉都河村蔬菜产业基地的大棚,就是另外一种感受。棚里闷热潮湿,工人们正在移栽番茄秧。这片蔬菜产业基地有350亩,大棚一个连着一个,很是壮观。

孙胜大说,上海帮扶资金主要用于钢塑温棚建设,规模还是相当大的,湿插棚面积达74292平方米,连栋温棚面积达73660平方米。

孙胜大看到有些番茄秧蔫了,问基地负责人怎么回事。

基地负责人直挠头:“水还没搞定”。他解释,连着打了5口井,都没有水,现在用的水是从附近河里取来的,费时费力,不能满足浇灌需求,所以番茄秧蔫了。

“那赶紧想办法解决水源问题。”孙胜大说。

蔬菜产业基地采用的是“公司+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产权归村集体所有,“集中租用、集中招租、集中开发、收益到户”,建成后预计可以惠及建档立卡户150户636人。孙胜大说,宁蒗有不少异地搬迁安置到县城的贫困户,他们从大山里搬迁下来,除了种地,缺乏其他的劳动技能,蔬菜大棚建成后,可以吸纳一部分劳动力,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贫困户从大山里搬出来后,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不仅要考虑眼下脱贫,还要考虑脱贫之后不要返贫。”

第N站

不是下乡就是在下乡路上

孙胜大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看项目”,上海援建的项目他都要盯着。记者蹲点的这一周,除了写到的这几个项目,他还去了磨坊、养猪场、“挂包帮”的贫困户家里,冷水养鱼项目去了不止一次。

这些项目离县城都相当的远。近的离县城三五十公里,远的要一百多公里,有时上午9时从县政府出发,走到项目所在地,已经是中午了。他说在办公室一般是找不到他的,他的一天不是下乡,就是在下乡的路上。因为只有去现场,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孙胜大隔三岔五去“看项目”,事先都不打招呼。所以工地上的人已经习惯这位孙县长的突然袭击。看到孙县长就“哗哗”开始讲碰到的困难,一句客套话都没有。

在去宁蒗之前,孙胜大在杨浦商贸(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一天基本上就走一两千步,坐车多走路少。到了宁蒗,天天超过一万步。“一万步轻松完成,两万步不稀奇。”到了宁蒗,皮鞋就收起来了,换成休闲鞋。他选了一个鞋底皮实的牌子,不过一年不到,已经穿坏一双了。现在脚上的这双,鞋底磨损也很厉害了。

从2019年7月到宁蒗挂职到现在,刚好13个月,孙胜大已经瘦了10斤了。

不过,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记者从宁蒗县得到的消息,今年以来,宁蒗聚焦1214户4674人剩余贫困人口,坚持精准帮扶、挂牌督战,打好绝对贫困歼灭战。目前,1214户贫困人口均已达到脱贫标准,宁蒗正在告别千年贫困,即将同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支援大事记

2017年,宁蒗彝族自治县成为上海市杨浦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县。

双向挂职

杨浦区分批次共选派3名挂职干部到宁蒗县挂职。宁蒗县分批次选派2名干部到上海市杨浦区挂职。

人才互派

杨浦区先后选派了13名专业人才到宁蒗县交流。宁蒗县先后选派了22名专业人才到杨浦区的学校、医院进修。

电子商务

2019年上海帮扶建设宁蒗电子商务产业园,2020年,引入云商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推动发展宁蒗电子商务产业。

消费扶贫

2020年,各带贫企业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销售渠道实现销售额达202.34万元。

促进就业

组织开展了4场沪滇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实现转移就业1726人。

记者手记

这里和上海有太多的不一样。

从海拔4米的上海到海拔2400米的宁蒗,高原反应会引起失眠。这里的口味“三重一大”(重油重盐重辣大肉),和上海的清淡简直是两个世界。

思维方式、做事风格也不一样,当地有个早熟土豆品种,含水量高,不耐储存。运到上海,很多就烂了。孙胜大一遍又一遍地跟农户、跟合作社负责人说,换个品种种吧。对方总是乐呵地说“是是是”,结果今年还是种了这个品种。对方就是这么“淡定”,“一拳打在棉花上有劲使不上”,有点无奈。

虽然当地条件艰苦,但扶贫干部做事充满激情——脱贫攻坚的关键年,自己刚好接到最关键的一棒,是满满的责任,也是满满的荣幸。宁蒗摘下千年的贫困帽子,有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不值得自豪吗?

读报纸首页